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战“疫”彰显发展韧性 持续加码中国创新

发布时间:2020-05-25 16:25:15作者:本报记者部来源:医药经济报

战“疫”彰显发展韧性

持续加码中国创新


[对话嘉宾]

周霞萍  诺和诺德全球高级副总裁兼大中国区总裁

邓建民  BD全球高级副总裁、大中华区总经理

贺恩霆  赛诺菲普药全球事业部中国区总经理兼赛诺菲中国区总裁

罗杰仁  默克中国生物制药业务董事总经理

吴  琨  辉瑞生物制药集团中国区首席运营官

董博文  勃林格殷格翰大中华区人用药品总经理

TIM图片20200525162439.jpg

TIM图片20200525162456.jpg


2020年的春天如约而至,桃红依旧,竹青如昔。然而,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来袭,让今年医药行业吹起的春风略显料峭。

正在全球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无疑是人类历史上一次巨大的挑战。对于成熟的大型跨国医药企业而言,根据内外部环境变化调整组织的灵活性和创新力至关重要。

一直以来,在中国运营的跨国医药企业从未停止过“扎根中国、服务中国”的探索,特别是在目前中国医药产业处于转型升级、监管国际接轨、市场价值调整的关键阶段,跨国医药企业正在加速融入本土产业重构创新浪潮,持续加大中国市场研发和商业投入。

随着中国医药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已过专利期的品牌原研药正在遭遇越来越多的仿制药竞争,原创新药也要为得到医保支付政策加持而积极努力;受到国家医疗器械行业支持政策利好,国内医疗器械市场整体步入高速增长阶段。

业内普遍预期,愈发宽松和开放的产业创新环境,将促使跨国医药企业进一步加快新产品研发进程,以满足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获得更加巨大的市场创新红利。

面对中国医药市场和临床需求发生的结构性变化,积极应对新冠疫情带来的“黑天鹅事件”冲击,全新的市场机会能够多大程度抵消疫情和经济形势带来的影响,值得行业思考。


 坚定看好中国市场

  

新冠疫情的发生,无疑是今年医药产业面对的“黑天鹅事件”。从长期来看,此次疫情会给中国医药市场带来哪些转变?  

周霞萍:我们认为国家积极应对此次疫情的经验,能够继续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体系进一步建设和完善,加速医改步伐,同时带动医疗数字化加速发展。在此次疫情中,基层医院已经在发现、防控和隔离方面起到积极作用,长远来看,有效的转诊机制,对现有大型公立医院的科室制医疗服务形成补充,能进一步提升整个医疗系统的效率。

疫情期间,互联网医疗需求持续激增,为互联网医疗培养用户习惯、提升用户意愿提供了机遇,这将推动诺和诺德持续探索数字化技术在慢病管理领域的广泛应用,帮助患者更好地进行疾病管理。

邓建民:从宏观角度来看,国家的医疗卫生体系成功抵御了新冠疫情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冲击,反映出我们的整体经济基础是稳健而积极的。

与此同时,在对抗疫情的过程中,我们也进一步认识到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机制、常见疾病诊疗能力特别是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能力、院感防控、医护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创新医疗产品的研发、监管和临床应用等理念或机制的重要性。这些认知,势必会在未来国家制订的相关政策中予以体现,也会通过不同维度予以贯彻。    

吴琨:抗击新冠疫情,无疑是中国乃至全球医药行业的一次大考,从中长期来看,中国医药市场依然前景广阔,通过这次疫情应对,政府、公众和行业各方大大提升了对疫苗研发、病毒检测及治疗药物研发的重视。未来,包括辉瑞在内的行业各方都将加强对药物创新和研发的支持力度,加速创新药研发和上市。

现阶段我国疫情防控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从长期来看,我们要重视防疫常态化工作,做好与新冠病毒打持久战的准备。在此过程中,公众的疾病预防意识、健康管理意识、公共卫生意识将逐步加强,行业各方围绕疾病预防、疾病全周期管理等方面,都在积极为公众、为患者持续探索创新、高效的解决方案。      

从短期来看,新冠肺炎疫情市场冲击客观存在,如何应对终端需求和市场结构的调整?     

邓建民:短期来看,由于疫情期间医院诊疗量的减少,医疗器械产品(除IVD/医疗防护设备/呼吸重症监护外)的市场业务受到了不同程度影响,但随着国内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医药市场正在加速恢复到正常状态。而由于疫情给全球带来的严峻挑战,未来对于疾病特别是传染性疾病检测和治疗相关的技术手段,需求将会提升,对于重症尤其是呼吸道疾病重症相关的医疗技术设备,需求也会进一步放大。

另外,公共卫生事件让分级诊疗的重要性愈加凸显,基层医疗机构将真正成为联防联控第一道关卡,因此提升并强化二级(区/县级)医院疾病诊疗能力,包括ICU设施和微创手术能力,有望在未来五年内得到实质性进展。    

贺恩霆:中国政府始终重视医药健康,将其与国家经济发展紧密相连。作为首批进入中国的跨国医药健康企业之一,过去几十年里,赛诺菲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参与者和受益者,并为中国的经济发展贡献了力量。我们始终坚信,面对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通过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中国有能力使其经济回到原本的增长轨道上,正如中国在2003年抗击SARS疫情并最终恢复经济发展一样。

从经济发展力度、规模以及灵活性来看,中国将继续发挥关键作用,成为世界经济的“引擎”,我们对此满怀信心,甚至可以预测,新冠肺炎疫情能为医药健康行业带来进一步的发展机遇和投资,更可能重塑医药健康生态系统。中国拥有世界领先的数字技术能力,并且发展潜力巨大,未来数字化模式会得到进一步催生和发展,使得中国的数字经济发展引领全球。赛诺菲将抓住机遇,进一步深化及落实我们的数字健康战略,并且加速发展数字化能力和商业模式。     

董博文:我们认为新冠疫情不会改变中国医药市场总体向好的趋势,我们对中国医药市场依然充满信心。从短期来看,由于疫情的影响,到医院的患者以及某些在医院内的操作数量减少了,这会对一些药品的使用产生影响,特别是急性疾病用药。

在2019年的国家医保目录更新中,我们有三款药品被首次纳入:糖尿病治疗药物欧唐静和欧双宁,以及高血压药物双加,目前我们的重点工作是确保让这三款药物进入更多的医院,从而让更多患者能够尽快获得这些药物。今年我们还计划上市抗纤维化靶向药维加特的新适应症:系统性硬化病相关间质性肺疾病(SSc-ILD)。围绕SSc-ILD的上市,我们做了一系列准备工作,包括人员的招聘和培训,医生的疾病教育,提高公众和患者疾病意识的活动等。


 聚焦创新产品上市

  

加快创新产品在中国的上市进程对于跨国医药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叠加疫情影响,监管制度改革和临床需求调整将给创新产品上市带来怎样的变化?  

周霞萍:在全球抗击新冠病毒的战“疫”中,人们对于药物创新质量和速度的需求与日俱增,诺和诺德也看到了慢性基础性疾病患者所面临的更大威胁。作为一家专注慢病领域创新近百年的生物制药领军企业,诺和诺德比以往更加感受到使命所在,我们也响应国家号召,在确保员工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复工复产,尽我们所能加快包括临床试验在内的创新步伐。

随着医改逐步深入和营商环境不断改善,国家出台一系列鼓励创新、专注质量、提升效率的举措,为医药企业创造了非常好的发展机遇,也提振了在华外资企业的信心。我们将拓展诺和诺德的产品线,引进创新胰岛素制剂、GLP-1周制剂和口服制剂,还将引入生长激素紊乱和血友病领域的新药,未来也将进入肥胖症领域。多个产品都会得益于“中国同创”项目的开展,尽快实现中国患者早日用到全球创新药的目标,预计2025年之前将加速多款创新药在中国的上市,2025年后90%以上的全球创新药将在中国同步提交上市申请。    

罗杰仁:中国在疫情爆发之后快速复苏,已将新药审批和上市的影响降至最低。我们已经看到一些创新药物正在陆续提交审批申请,并等待获批,也有一些创新药在这期间获批,相信创新药物加快上市的势头将会继续。

默克希望在抗肿瘤药物、普药和辅助生殖领域取得突破。在抗肿瘤药物领域,我们的重磅药物西妥昔单抗注射液在新适应症方面也取得了一些进展:2020年2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批准西妥昔单抗注射液与铂类和氟尿嘧啶化疗联合,用于一线治疗复发和/或转移性头颈部鳞癌(R/M SCCHN)。我们的靶向抗肿瘤创新药——口服MET抑制剂(c-Met抑制剂)Tepotinib近日在日本获批用于治疗不可切除、MET外显子14跳跃突变的晚期或复发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目前,Tepotinib相关临床试验也正在中国进行,我们希望这款创新药能尽快在中国上市。还有在研的一款肿瘤免疫疗法,可同时靶向PD-L1和TGF-β,在中国相继获批进行临床试验,适应症包括非小细胞肺癌(NSCLC)、胆管癌(BTC)和宫颈癌。

邓建民:药械审评改革的不断深化,给创新产品上市提供了更好的制度环境。疫情期间,产品审批流程整体保持了积极的运转,特别是针对疫情急需临床药品和医疗器械,启动了应急审批机制,因此这一阶段我们看到有很多的创新产品得到了加速审批,其中也包括BD的产品。近期,BD球囊扩张式血管覆膜支架Lifestream在国内获批,这是国内首个球囊扩张式血管覆膜支架产品,也是BD(中国)首个使用海外临床数据注册获批的产品。

横向来看,BD的产品广泛覆盖诊疗流程的所有环节,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完整的患者从入院到家庭护理的疾病管理周期全流程产品体系和解决方案;纵向来看,在不同的诊疗环节,BD也都有业内领先的整体解决方案。而在临床诊疗之外更为广阔的医疗技术空间,比如生物科学的细胞分析分选和基因学研究等前沿领域,BD也在为科学家们提供有力的“武器”。在这样的整体解决方案基础上,我们围绕患者、科研人员、医疗行业工作者、政府四个出发点,同时兼顾“高精尖”研究以及“助力医疗资源下沉”,通过整合、互联、协同及大数据的应用,为“大健康”产业提供更好的服务。    

董博文:我们支持中国政府提高药物可及性、造福更多患者的举措,我们希望带量采购政策能够有一个合理的、连贯的机制,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药品的高质量和稳定供应,这对患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同时,我们把业务重点聚焦在尽早在中国上市新的创新药物。我们已启动“中国纳入”和“中国关键”项目,将中国全面纳入在研药物的全球Ⅰ、Ⅱ、Ⅲ期临床研究,这将大大加速在研药物的中国上市进程。例如,维加特两个适应症:系统性硬化病相关间质性肺疾病(SSc-ILD)和具有进行性表型的慢性纤维化性间质性肺疾病(PF-ILD)在中国递交上市申请几乎与美国、欧洲同步。另外,我们与国内顶尖医院签署了开展早期临床研究的战略合作协议,如与上海东方医院合作开展肿瘤领域的早期临床研究。      

目前的疫情防控形势,线下医学会议暂停和推迟还将是大概率事件。特殊时期,围绕创新产品的学术互动,如何做到高效率、高质量的医学信息沟通?  

贺恩霆:在远程办公环境下,提供高质量、合规的医学信息沟通至关重要。从2月上旬开始,赛诺菲中国已经合计进行了大约25万个小时的线上培训,包括内部学习培训和支持外部学术教育。与此同时,赛诺菲大学还开发了远程拜访的技巧课程,并给医学信息沟通代表团队安排统一的培训。

新冠疫情对赛诺菲中国2020年创新药的整体战略影响有限。公司的核心生物药Dupixent已于2019年年底正式递交了上市申请,适应症为成人中重度特应性皮炎,得益于NMPA的专业审评和科学监管能力,审批并没有受到太严重的影响。心血管药物阿利西尤单抗注射液(商品名:波立达)刚刚在中国商业上市,另一款糖尿病药物Toujeo(新型基础胰岛素)预计在今年年底可能获批。罕见病用药领域,法布赞(注射用阿加糖酶β)于去年12月份获批用于被确诊为法布雷病(α-半乳糖苷酶A缺乏)患者的长期酶替代疗法,另一款黏多糖贮积症Ⅰ型治疗药物Aldurazyme预计将在下个季度获批。现在国内受疫情影响的各种商务活动正处在恢复阶段,希望公司所有团队能够尽心竭力地按照计划推进工作。    

吴琨:得益于在数字化变革中的早期实践,面对疫情对业务运营所带来的挑战,辉瑞生物制药集团中国区灵活利用在线工具以及线上资源,为销售同事和所有员工顺利开展工作提供了便利条件和保障支持。

早在春节期间,为配合疫情期间销售同事无法进行线下面对面的客户拜访,也无法举办线下学术会议的挑战,我们做出快速反应,迅速完成了《辉瑞生物制药集团中国区疫情特殊期间开展远程拜访及远程会议的临时规则》《辉瑞生物制药集团中国区关于使用企业微信与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沟通的试点规范》的更新和审批。线上学术会议、学术信息分享、疾病宣教平台、远程拜访工具、企业微信试点的充分应用,支持和保障大家在此特殊时期能够持续有效地开展工作。   

董博文:在疫情之前,我们已经开始了“数字化转型”,利用数字化工具和平台从事业务活动。例如,我们用微讯通 (一种提供定制化内容的数字化工具)帮助医药代表将学术信息分享给医生。我们与国内8家顶尖互联网医院签署了战略协议,让我们所有的慢性病用药可以在互联网医院上进行处方。

新冠疫情的确加速了数字化转型进程。由于线下会议取消,医药代表无法对医生进行面对面拜访,很多患者因为担心感染也不去医院了。在疫情期间,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快速利用线上平台和数字化工具与客户进行互动,例如线上讲座、直播等;帮助医生和患者进行沟通和互动,如在线问诊;同时,我们进一步增强了与互联网医院的合作。应该说,我们利用线上平台和数字化工具举办线上学术会议、讲座,对专家进行云拜访,平台的选择、活动的频次和形式都会影响到线上活动的效率和质量。

罗杰仁:为确保疫情期间的业务连续性,医药公司和各方尤其是医护群体保持良性的沟通至关重要。在中国这样一个数字技术应用高度发达的国家,即使暂时无法召开线下学术会议,我们也可以通过数字化平台做到高效率、高质量的医学信息沟通,这对世界其他国家也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默克积极通过数字化沟通平台,在合法合规的基础上与各方保持联系。为了促进与医护群体的沟通,我们也在不断加快数字化手段的应用,迅速为一线员工解决具体问题,给他们提供技术支持和合理建议,以确保他们在疫情期间可以持续为需要我们药物的医护群体和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健康服务。例如,通过使用社交媒体平台或自有客户沟通平台及时与医护群体沟通,向他们提供新冠疫情的最新信息;通过外部平台组织网络研讨会,专家在网络会议上分享疫情期间如何管理患者、疾病的经验。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