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5-21 15:56:25作者:本报记者 张蓝飞来源:医药经济报
[编者按]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两会”推迟至5月21、22日召开,尽管疫情对药企一季度业绩带来一定影响,但过评品种全国集采和医保谈判仍如期落地,省级带量采购和重点监控目录也逐渐提上日程,最近又传出基药目录调整的消息,医药行业面临大洗牌。值此“十四五”规划之年,医药行业代表有哪些建设性的提案和议案?本报特别推出“两会”声音,聚焦行业民生。
国家卫生健康委、民政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近日联合印发《医养结合机构服务指南(试行)》,明确了医养结合机构的基本要求、服务内容、服务流程等内容,旨在提高服务质量,规范服务标准。
伴随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民众的公共卫生意识和生命健康关注得到明显增强,2020全国“两会”召开在即,“医养融合”作为民生产业话题,仍然是市场聚焦的热点,有效应对不断攀升的医养需求,切实加强医养结合机构的服务能力,决定了新时期普惠医养市场的前进动力。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
医养融合是健康养老的重要模式方向,政府必须明确牵头部门和相关部门的职责,统筹医疗、养老设施规划。事实上,早在2013年,国务院就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和《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融合。
全国人大代表、好医生药业集团董事长耿福能此前介绍,各级地方政府也在不断落实国家政策,成效显著。“四川省人民政府在2014年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2015年11月发布《四川省养老与健康服务业发展规划(2015-2020年)》,明确提出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融合,推动医养融合发展的具体措施,将养老服务业作为‘四川省五大新兴先导型服务业’重点推进。”
不过,随着“医养融合”工作逐步深入,制度体系建设仍然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诸如管理运行机制不畅,民政、卫生、社保、老龄等部门均介入,“多头管理”局面容易导致难以形成整体合力;公办医养机构存在不计成本、效率低下的弊端等。
更加值得关注的是,由于医保报销范围有限,资金支撑力度不够,“医保钱”往往难以转化为“养老钱”,同时财政、民政等资金的有效补助力度欠缺。此外,占民办机构95%的非营利性机构由于投资不能收回、盈利不能分红、不能抵押贷款,无法立足长远、做大做强,使得医养融合服务正在面临较为严重的发展掣肘。
全国政协委员、三胞集团董事长袁亚非建议,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重点发展城区普惠养老,提高民办机构服务质量,减少供需错配,对于民办普惠养老机构尤其是社区嵌入式小型养老设施和专业化养老机构,地方政府应加大协调支持力度。“推动养老机构市场化改革,激发养老服务行业活力,积极支持社会资本通过公建民营、改制转企、混合所有等形式参与公立机构改革;积极鼓励民办机构公司化注册、企业化运营,允许民办非营利性机构转为营利性机构;在确保普惠养老‘准公益性’的前提下,允许民办机构设定市场化的服务价格,以合理的利润和投资回报鼓励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普惠养老产业。”
加大跨产业链协作
我国老龄化呈现基数大、速度快、未富先老、老龄化趋势明显等特点。中兴健康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何士友表示,全国老龄办曾经发布预测,未来20年中国平均每年将新增1000万老年人,老年人口将达到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传统的医疗养老服务提供商比较弱小而零散,必须通过探索新的商业合作模式快速凝聚优质服务力量,延伸多元服务产业供应链。”
经过持续的投入和发展,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但与实际需求相比,仍存在总量不足、供需错配、活力不足等问题。2019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8部门联合印发《加大力度推动社会领域公共服务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 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行动方案》,提出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
民政部副部长高晓兵公开表示,民政部已经推动取消养老机构设立许可,目前通过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修订,并正式公布实施。“取消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后,民政部的职能从事前审批转变为事中事后监管,为各类市场主体办好养老机构提供服务;民政部还将会同有关部门在土地、养老院消防设施、资金投入等方面加强合作,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各类民营企业参与公办养老院改革。”
如何满足高龄、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刚性护理需求,也是当前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一大难点。国家统计局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作为衡量养老护理服务供给能力的核心指标,我国养老床位数近年来快速增长,2019年已达761.4万张,其中养老机构床位约429万张,社区养老床位约332万张。
袁亚非进一步指出,全国数千万高龄老人和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护理服务需求远未得到满足。“我国养老机构收住老人仅215万人,整体床位空置率达50%;很多公立机构供不应求,民办机构门庭冷落;城区老龄化严重,养老机构却较少,而郊区床位较多,但就医、探望不方便。”
对此,袁亚非建议,应当深入开展普惠养老城企联动专项行动,迅速总结参与城市的政策经验,尽快形成支持社会资本可持续发展普惠养老的新模式,推动养老服务供给总量迅速扩大。“可以借鉴在国外已经很成熟的CCRC(持续照料社区)模式经验,加快推广和完善共有产权养老房政策;也可以推动医保、长护险等商业保险和养老产业的深度融合,既能给养老企业提供持续的资金支持,也能为老人提供长期稳定收益。”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粤ICP备17121623号 国内统一刊号:CN44-0098 邮发代号:45-18 广告热线:020-37886663 订报热线:020-37886650
Copyright www.yyjj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