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一手“淘汰羊”,一手“引入狼” 中国医药市场“腾笼换鸟”

发布时间:2020-05-11 10:19:23作者:刘检 黄泽永来源:医药经济报

中国人口基数庞大,而医保资金有限,所以,医药市场环境处于买方市场。作为买方的医保资金,在购买中权衡的因素有两个:质量和价格。目前的实际情况是,价格高而技术落后的药品充斥着医院,占用了大量医保资金。政府当前的目标则是把有限的资金,用在疗效好而便宜的药品上。实现这两者之间的转变过程就是所谓的“腾笼换鸟”。

具体的战术落地有两个:一是“淘汰羊”,二是“引入狼”。“淘汰羊”是指把价格高而技术落后的药品从医院市场淘汰出去。实现这一点,主要依靠两个手段:一致性评价和“4+7”。

一致性评价的发展逻辑

一致性评价方面,药品生产企业面对一致性评价只有两个结果:通过或者不通过。从意愿上来说,大家肯定都想通过一致性评价,但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导致相当一部分淘汰性的落后药品退出市场。

这部分药品退出市场后会留出市场空间,由其他替代药物占领。这个替代药物如果是创新药,其价格必定处于高位,这不符合医保资金作为买方的价值期待。那么,既能占领这些空出来的市场空间,又能实现优效优价的药品,就是必然的选择。中医药作为一个选项就自然而然地摆到了台面上。

这个过程是做减法,把落后药品逐步淘汰;也是一个替代的过程,先是创新的替代落后的,再是优效优价的替代创新却昂贵的。梳理清楚这一点后就会发现,一致性评价不仅化药需要密切关注,中医药行业也需要密切关注。

中医药行业关注一致性评价需要搞清楚一个逻辑:先有中成药的成长空间,才有中药饮片、配方颗粒的发展壮大。因为从医药市场品类格局看,化药占比约73%,中成药占比约20%,剩下的才是中药饮片、配方颗粒的份额。所以,中药饮片、配方颗粒的机会主要在于替代中成药,而不是替代化药。要注意这个逻辑顺序和主次区分,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

“4+7”促行业升级换代

“4+7”即带量集采,国家医保局出面,拿出全国主要省市医院市场70%的市场份额作为交换条件,和竞标企业谈判。谈判的结果是,中标药品断崖式降价,部分化药降价幅度高达96%。它带来了两个影响:一是买方医保资金实现了对优效优价的价值期待;二是卖方,虽然以价换量实现规模增长,但是利润空间也相对有限,迫使企业主动放弃淘汰性的落后药品生产,把注意力集中到创新药、原研药开发,逐步实现产业升级换代。

从整个盘面来看,“4+7”带量集采会导致大量化药企业被淘汰。借鉴日本医药工业的发展,1954年,日本的仿制药生产企业有2300多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升级换代,经历了“仿制药替代原研药-创新药替代仿制药-优效优价药替代创新药”的发展路径,现在日本仅剩5家巨头型仿制药企业。中国医药工业的发展路径也会遵循这个规律。目前,中国的仿制药生产企业大概有4700多家,低端重复建设严重,比如氟哌酸这个药品,200多个厂家都在生产销售。国家的目标是把这类企业淘汰到300~500家左右,甚至更低。

在这个升级换代过程中,中小型制药企业很难生存,大型制药企业得以做大、做强,以此为前提,才可能投入大量资金进行药品研发,开发创新药,从而推动中国制药的创新发展。

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部署,“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于2008年启动。截至2019年7月,新药创制专项累计139个品种获得新药证书,1类新药44个,年销售额百亿元药企数量增至17家。其中,新药数量方面,跟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开展之前相比,增长了8倍。

引入优效优价药

“淘汰羊”的过程,一方面是为了实现优效优价和产业升级换代,另一方面就是为了腾出市场空间,用来“引入狼”。

随着人口平均寿命增长,老龄化趋势加深,中国疾病谱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前还是以细菌性疾病为主,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细菌性疾病逐渐退下来,到现在,心脑血管病、癌症(恶性肿瘤)等疾病的发病率占据了疾病谱的前两位。以癌症为例,有针对性的特效药价格极其昂贵,患者买不到、用不起,而临床又迫切需要这类药物,这就存在一个突出矛盾需要解决。

解决的方法,第一步是淘汰低端落后药品,把它们占用的医保资金份额腾出来,并同步推进自主研发新药;第二步就是通过谈判,把国外的特效药、专利药用比较低的价格引进来,这就是“引入狼”。

以乳腺癌为例,特效药是赫赛汀,但是进入医保目录前是25000元一支,一个疗程15支,这不是普通家庭能够承受的,即使产品进入医保目录,也不是医保资金能够承受的。2018年,17种抗癌药大幅降价并纳入国家医保目录,这才是真正的“引入狼”,疗效好同时大幅降价,实现优效优价。

外企大规模入华

2017年10月8日,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下简称《意见》)就是“开闸放水”。目前,我国的医院市场现状是,不到20家外资药企占据了70%的药品市场份额。这是非常惊人的,因为我国每年的药品销售规模是以万亿元来计算的。

《意见》出台前,这20家之外的其他外企,它们的药品要进入中国市场很不容易,有几个显著的门槛:需要重做临床试验、不能马上被纳入医保支付、药品说明书修改。这样的限制条件下,其他外企就不愿意进来,这也是为什么全球制药100强真正进入中国市场的只有不到20家。

《意见》出台后,其他外企的成熟药品进入中国市场不需要再进行临床试验,而且通过参加带量集采,中标了就能获得医保支付资格。为什么这个政策意见直到2017年才出台呢?背后的原因当然是,通过有限放开,打“时间差”来保护和发展壮大民族医药工业。

如果一早放开,民族医药工业就会受到极大挑战;如果一直不放开,充斥国内市场的就只是一些仿制药、国外已经过时、但是在国内被当作创新药销售使用的老药。现在放开市场准入,国外真正的创新药、特效药就能第一时间进入中国市场。而国内制药企业做仿制药需要通过一致性评价,即使通过一致性评价,也未必能在带量集采中得到好价格,还面临外企创新药的直接冲击,三管齐下,一方面让低端产能快速清场退出,另一方面迫使国内制药企业投入研发,创制新药。

一手“淘汰羊”,另一手“引入狼”,由内而外,也由外而内,推动中国医药工业和药品消费升级换代。获得市场份额,不再是通过赚取销售差价实现,而是真正依靠药品本身的疗效。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