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212家药企 一季报出炉

发布时间:2020-05-11 10:06:14作者:本报记者 张松来源:医药经济报

83家业绩实现同比增长


新冠肺炎疫情对医药行业造成的影响正在浮出水面。根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截至4月29日,属于医药制造和医疗行业两大板块的212家医药企业已正式公布第一季度财报。整体来看,仅有83家企业实现了业绩的同比增长,占比还不到四成;业绩同比出现下滑的企业仍占绝大多数,其中15家企业营业收入同比下降的幅度超过50%。

细分领域喜忧参半

在知名医药战略专家、时代方略首席咨询顾问杜臣看来,一季度数据总体尚在正常范围之内,但增长幅度偏低,下降面偏高。“这次疫情肯定对医药产业造成了重要影响,但仅凭一季度数据判断全年或更长周期趋势尚显得单薄。因为历年‘两节’所在月份都会有‘低’表现,同时按照医药企业惯有的经营节奏,在上年12月份多少会有些压货,以保证这段期间终端不断货。实际上,一季度业绩波动背后的主要原因还是国家带量集采等政策,基本趋势和竞争要素的影响都要比疫情大,应该重点关注二季度和下半年业绩情况。”

从具体的细分领域来看,疫情引发检测试剂、口罩和手套等医疗物资需求暴增,直接拉动华大基因、英科医疗等医疗器械企业业绩的显著增涨。而因重磅品种连花清瘟胶囊拓展新冠肺炎适应症的以岭药业,以超过50%的同比涨幅居于营收榜前列。倚靠抗肿瘤创新药埃克替尼在报告期内实现单品销售收入高达6.3亿元的贝达药业,营收同比涨幅达到72%,无惧疫情挑战。

“喜忧参半”从来都是医药市场常态。主打产品被纳入首批国家重点监控目录的舒泰神再受重创,因营销活动开展受疫情影响严重,营收继续跳水,同比下降近七成。而由于企业及行业上下游推迟复工,医药外包领域的博济医药在研项目进度缓慢,导致当期营收比上年同期降低42%。而因终端消费需求大幅减少,使得大输液等产品销售量同比下降的莎普爱思药业成了业绩显著下滑的代表企业。

细分领域“众生相”的背后传递的是行业差异化发展的逻辑。杜臣认为,疫情对医药行业七个子领域的影响各不相同。“生物药作为新兴领域,不断有新产品入市,可以看到多家瞄准该领域的药企在涨幅前列;诊断和检测领域因疫情偶然性需求突然增大,随着疫情结束可能会有所回落,但该领域起步较晚,未来发展前景较好;原料药领域国际化程度较高,短期受全球疫情影响会出现下滑,长期还要看产业链安全问题影响;而制剂领域实际上是家门口的国际化,出口并不多,市场增幅受国内经济影响更大些。”

但上述专家表示,支撑未来产业格局的主要是国内医药政策落实情况,而政策落脚点在于创新和降低成本。“如果能够做好这两大方面,企业将实现良好增长。国内存量的洗牌将加速部分企业的发展壮大和消亡,市场将转移到有创新能力的药企。尽管产业链安全、国际化进程等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会带来变化,但实际的基本面还是政策和经营能力的竞争。”

差异化竞争

随着本土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医药企业复工复产的节奏正在加快。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抓紧恢复生产与经营的同时,企业或也应该总结从这场危机中获得的启迪。杜臣坦言:“医药健康领域未被满足的需求众多,值得药企挖掘和投入,而现在的问题是,企业研发的重心都聚焦在肿瘤、慢性病等主流领域。差异化的竞争才对整个产业有利,未被满足的领域其实就是‘蓝海’。如果有药企能够先入为主,在技术上进行足够积累,形成较高的竞争壁垒,其便可在较长时间内享受竞争红利。”

而在疫情期间,口罩、消毒用品等医疗物资暴增需求足以让产业认识到,群众普遍需要的细分产品亦有许多等待挖掘的“金矿”。往高端进阶尽管是医药产业发展不可逆的趋势,但口罩等医用防护产品实际上并不“低端”,其产业链和关键技术同样复杂。上述专家认为,“过去不受重视的普药,包括广谱并无针对性、但能提高免疫力的中成药,都在这次疫情当中发挥着非常大的作用,病毒的多变性导致药企不可能及时研制出特效药,这启示产业需要辩证看待某些产品。”

他提醒道:“疫情并未改变医药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只是加速了产业洗牌进程,不能过分夸大影响。认识规律、按照规律去经营是‘底线’逻辑,决不能动摇。尽管现阶段解散、倒闭的企业很多,但在还未发生疫情时,这些企业的机体实际上已经是重病状态。疫情引发的长时间停产,产业链或是资金链断裂,可能加速了其洗牌和死亡进程,总体上仍然是经营本身的品质出现问题。”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