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4-24 16:53:35来源:医药经济报
“无症状”与“无传播”
最近,随着中国进入低传播阶段,各地开始进行有控的开放式管理,大家也越来越关心“无症状者”的存在。很多人认为,这类人群是可能引爆下一步局部疫情的潜在危险。
那么,“无症状”者是否会成为新的“传播源”呢?
何为“无症状”者?占比多大?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什么才是真正的“无症状”者?真正的“无症状”者应该是在普查时发现阳性而自己从头至尾完全没有症状者。但是,因为我们没有实行全民普查,因此至今为止发现的“无症状”者都是有明确的“接触史”和“暴露史”的(比如家庭成员、医护人员等),而这些人也很可能是检测时没有发病的早期病人。因此,由此获得的数据和结论都不能代表“无症状”者在普遍人群中的实际情况。“无症状”人群的真实情况,需要在下一阶段进行广泛而随机普查(如PCR或血清检测)后才能了解到。
在目前情况下,不同研究人员也都仅仅根据不同数据从不同角度进行预测。
例如大家比较关注的最近华中科大的一篇研究报道指出,很可能有接近60%的患者是无症状和轻微症状的。听到这个数字,很多人都感到震惊。但这个数据其实和过去报道、而现在广为世界各国专家乃至政治人物引用的数据(即约80%被感染人为轻微症状)是非常接近的。不过,同时还需考虑到,这篇文章采用的是武汉市截至2月18日的检测数据,因此这并非一个新的结论。此外,考虑到当时的检测情况,这样的预计也不太可能推广到真实世界。
而根据同一时期的全国性数据,疾控中心的判断是“无症状”者只有1.2%。这两个结论看起来相差很大,但很可能在实质上是一致的。华中科大报道的60%中绝大部分应该是具有轻微症状,而疾控中心的数据针对真正完全没有症状的人群。
如果我们把这两个数据统一起来看,大概可以这样判断:在被诊断为“阳性”患者中,60%~80%属于轻微症状者,其中仅有小个位数的患者(例如疾控提出的 1.2%)属于真正的“无症状”者。
钟南山院士和其他专家根据观察到的“后疫情时代”的发病情况,依然认为中国实际的“无症状”者比例很小。他们的依据是,如果有大量的“无症状”者存在,我们现在应该观察到更多的人群传播,而目前并没有看到这样的趋势。因此,他们的结论与疾控中心的数据非常接近,“无症状”者仅有1%左右。
无症状人群比例真的这样少吗?可能并非如此。从韩国“扫地式”检测结果看,“无症状”者比例至少20%。当然,韩国所谓“扫地式”检测依旧带有一定的“偏向性”或“选择性”,所以韩国真实世界的“无症状”者比例可能少于20%。
需要指出,“无症状”者之所以在中国的数据中没有反映出来(或者反映很少),或许是因为我们的检测对象(尤其是疫情早期的检测)具有“选择性”。
20%、1.2%?因抗疫措施而不同
中韩两国都是很早开始检测的国家,为什么结论会有如此大区别呢?这很可能与两国采取的抗疫措施不同有关。
中国采取的是严密的全民隔离方法,而韩国则是采取有控开放的方法。前者可以很快切断传播,但也阻断了人群免疫。后者在控制疫情方面时间会拉得更长一些,但在控制疫情的同时,有可能使更多人群获得免疫,而这其中就会出现相当比例的“无症状”者。
美国CDC负责人 Dr. Robert Redfield最近就表示,美国感染者中大约有25%是“无症状”者。这与美国的松散管理有很大关系。而这个预测也在促使美国CDC认真考虑推广使用口罩。
下一步,应对无症状“传播者”
人群中出现相当多“无症状”者,是获得人群免疫的伴随现象之一。不少通过接种疫苗达到人群免疫的流行病中,都可以观察到相当比例的“无症状”者存在,例如过去报道的百日咳、小儿麻痹症等免疫接种后的情况。但是,由于这些疾病的人群免疫已经建成,这些“带毒者”不能引起病毒广泛的传播。
对于新冠病毒而言,这些“带毒者”的危害就很不相同。根据专家的判断,新冠病毒的传播性至少是流感的3倍。尤其是在开放式管理的情况下,无症状“带毒者”极有可能成为下一阶段新的“传播者”。
现在有不少专家在讨论这些“带毒者”的传染性大小。有数据认为,在带毒者已有免疫的情况下,病毒载量不会很多。也有数据表明,有无症状与病毒载量无关。也有专家认为,有无症状很关键,由于“无症状”者没有咳嗽等症状,因此传播性不大。但无论如何,这些“带毒者”都具有一定的传播性是可以肯定的。
而对于中国目前的“抗疫”来说,这一部分人危害可能很大。因为我们现在离人群免疫的水平还很远。换句话说,经过疫情而无恙的很多人都有可能在开放性管理下,通过与“无症状”者接触被感染而发病。
困难在于“无症状”者是很难发现的。等到发现时很可能已经感染了很多人。尽管我们可以继续保持一定的全社会监控,但这类人群其实是“防不胜防”的。因此,我们的目标不需要专注于“零感染”,还是应该将疾病保持在“可控可治”的水平。同时,也希望通过某种低水平的病毒传播逐步建立起有效的人群免疫,一直等到疫苗研发成功。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粤ICP备17121623号 国内统一刊号:CN44-0098 邮发代号:45-18 广告热线:020-37886663 订报热线:020-37886650
Copyright www.yyjj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