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不要让真热乎起来的 互联网医疗“凉凉”

发布时间:2020-04-24 15:07:58作者:吴帅来源:医药经济报

不要让真热乎起来的互联网医疗“凉凉”


新冠疫情的不期而至,塑造了国人新的医疗消费观念,互联网医疗是典型的案例。

据媒体报道,疫情期间,各大平台在线问诊激增,在线医疗井喷式增长。数据显示,仅2月份,阿里健康问诊页面累计访问用户近1000万人,累计在线问诊用户超过93万人;平安好医生平台访问人次达11.1亿,APP新注册用户量增长10倍,且新增用户日均问诊量是平时的9倍;微医互联网总医院新冠肺炎实时救助平台在1月23日上线后,截至 2 月 29 日,全国访问量超过1.2 亿人次,累计提供147.5 万余例咨询。

尽管数据惊人,但说中国人看病方式被颠覆,笔者以为还为时尚早,只是这样的趋势意味着一种改变,医疗消费观念的改变很确定地开始了,虽然这看起来有点像“误打误撞”的结果。

新冠疫情发展以来,基层医疗机构和大医院的普通门诊都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原来线下的医疗服务需求需要释放和被满足,互联网医疗逆势而上。普通市民挤兑医院,造成相互感染的案例报道也在提醒大众,医院不是一个适合看个小病、小问题就去“挤”的场所。

政府对互联网问诊医疗非常支持。疫情发展以来,可以直接感受到政策对互联网医疗支持的不断加码,这一次,互联网医疗真的站上了风口。要知道,长期以来,中国医疗最大的问题就是信任,互联网医疗机构从来都没有很好地解决过这一问题,这也是很多互联网医疗平台默默黯然的根源之一。通过这一次的倒逼,大众给互联网医疗投了信任票,相信有资质的网络平台和医生,也比道听途说的信息强太多。就算没有最优,也可以择优,最后发现有可能还真解了燃眉之急。

这是一次成功的开始。网上问诊开方,短期的利好显而易见,从长期来看,降低了就医成本。就医最大的成本是什么?不仅仅是金钱,还包括时间,时间成本的节省是惊人的。另一方面,对多数线下医疗机构医生而言,互联网医疗依然在“摇篮期”,现代医疗误诊率又是比较高的体系,严重依赖各种仪器检查,网上问诊,也非常依赖线下检查数据,这成为互联网医疗的软肋。

我们看到,一时间各大平台问诊量暴涨,医生回复接诊应接不暇,本来可以打字做好贴心服务的,现在变成1分钟语音回答,甚至长时间无应答;重复医院那套看病几分钟的流程,是正在各大平台上演的情况。医生们对互联网工具不熟悉,问诊到处理问题如果经验匮乏,人文关怀下降,一旦马虎起来,也容易产生医疗风险,随之也带来用户体验的降低。 

综上,虽然新冠疫情的发展让互联网医疗看到了新风口,但行业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好消息是,一部分网民已经养成了这种来之不易的就医习惯;不好的苗头是,刚大火起来的互联网医疗,很可能因为用户体验的下降而遏制了上升的势头。

现在,各大实体医疗机构逐步恢复正常运营,这段时间积累的疾病需求,是继续流向互联网医疗平台还是回流线下?笔者的观察是,有医疗刚性需求的患者,依然会回归线下,特别是老年人的慢性病管理、儿童的突发急病等,在网上诊疗折腾几天不一定有什么效果,更何况,如果线上看诊体验下降,又一时不能与医保深度连接,用户的热情很可能慢慢降温。

实际上,作为在医疗行业打拼多年的业内人士,笔者并不大看好纯线上诊疗,疾病瞬间变化,生命无比珍贵,一分风险等于一分危险,互联网医疗和线下联合起来,或许才是最佳医疗模式。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