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年报透露哪些行业趋势

发布时间:2020-04-12 20:39:33作者:浩然来源:医药经济报

医药工业上市公司2019业绩报告陆续发布


截止3月30日,约50余家医药企业发布了年报,笔者从中摘取了10家营业规模较大的工业企业年报进行解读。

疫情当下,不少企业2020年一季度的业绩影响已是铁板钉钉,不过,从已公布年报的企业代表来看,2019年医药工业企业整体交上了一份不错的答卷。

业绩纵览

从已公布年报的企业中挑选10家收入在50亿元以上的企业,其中云南白药2019年全年营收达到296.65亿元,三生制药收入也在53.18亿元(表1所示)。营收增幅最大的长春高新2019年达到37.19%,丽珠医药则走出了营收增速持续降低的轨道,增速提升到5.91%。净利最高的企业是恒瑞医药,达到53.28亿元,再次证明创新药有更高的利润空间与市场潜力。10家企业当中,三生制药只有9.74亿元的净利润。

净利增长最高的企业是长春高新,达76.36%,净利增长最低的是药明康德,为-17.96%,主要是因为其非经常性损益的巨额变动。长春高新似乎是一只“神奇的股票”,其股票价值超过530元,是沪深两市股票价格最高的股票,其市值也超过1000亿元,关于这家公司,因篇幅关系,有机会再讨论。

表1罗列的10家公司是截止3月31日的市值,其中过千亿的有4家,分别是云南白药、恒瑞医药、药明康德和长春高新;石药集团市值也接近千亿。几家公司的市值与营业收入并不成正比,这与市场重视创新以及业务的核心竞争力息息相关。

恒瑞医药是本土医药企业中研发做得最好的企业之一,享有市场充分的认可,其市值名列所有医药公司第一位,排在所有A股市值第十三位。药明康德在CRO领域竞争力十足,长春高新则得益于旗下核心公司金赛药业近年来有目共睹的高速增长;云南白药营收排名第一,拥有广泛知晓的品牌,在消费者心中有着独特的品牌地位。

典型个案

1.创新药王者:不确定风险仍存,市场依然给予高度认可

恒瑞医药是总市值超过4000亿元、总市值排行第13位(截止3月31日)的中国医药第一股。首先来看看其近四年的业绩表现:恒瑞医药2019年营业收入232.89亿元人民币,增长31.05%,净利润53.28%亿元人民币,增长33.7%,这份业绩发布后推动股票价格一路上升了超过10个点。

该企业有着清晰的聚焦领域和研发长期策略,概括来说,恒瑞挑的都是有市场、有挑战的研发领域,错开简单领域的扎堆式竞争而构建差异化竞争力。他们的创新模式从创新初期的“me-too”、“me-better”逐步走向源头创新,创新药布局正在从小分子药物向大分子药物转变。

2019年,恒瑞医药研发投入高达38.96亿元,与2018年同期相比增长45.9%,占其营业额的16.73%。研发人员也多达3442人,占其总体员工数的14.09%。

如此高重投入,企业研发管线很不错,除已经上市的创新药,其尚在管线中的创新产品还有多个,部分品种进入上市申请审批,预计2020年进入市场。还有一批已进入Ⅲ期临床的多款接近上市药品,可以预期的是,每年恒瑞医药都将有创新药产品或新适应证进入市场,这给企业未来的市场增长提供了充足的燃料。

恒瑞医药在仿制药领域也表现出色,在此领域,定位高难度仿制药研发与生产。当然,企业也面临创新药研发的不确定性、药品招标以及集中采购的不确定性等风险,但总体市场仍然给予这样的上市公司非常好的认可。

2.生物医药新贵:需要独到战略发展眼光

说起生物新贵,不得不提药明康德,其2019年营业收入128.72亿元,同比增长33.89%,净利润18.55亿元,同比负增长17.96%,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增长22.82%。

该企业的非经常性损益来自于其投资标的公允价值大幅变动有关,具体主要来自药明康德持有港股上市公司华领医药和纳斯达克上市公司Unity Biotechnology的股份。这两家公司的股价在2019年都有大幅下滑,其中华领医药股价下跌39.64%,Unity Biotechnology股价下跌55.66%,给企业带来了很大的公允值变动损失。

随着全球大型制药企业研发投入回报率下降,越来越多的医药企业选择通过外部研发机构合作来开发新产品,而这些外部研发机构多为中小型企业,没有时间或足够资本自行建设其研发项目所需的实验室和生产设施,却需要在短时间内获得满足研发项目所需的多项不同服务,因而对像药明康德这样提供研发和生产外包服务企业的需求剧增。

随着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改革、上市许可人制度(MAH)、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和带量采购、创新药医保谈判等一系列政策的不断推进,带动国内创新药研发生产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本土制药企业对于研发外包公司合作的诉求也同步持续增长,给这类企业带来了相应的发展机会。

2019年,药明康德中国区实验室服务营收64.73亿元,同期增长26.59%,美国区实验室服务营收15.63亿元,同期增长29.79%,两项服务加起来占据了药明康德62.43%的营收。合同研发生产与合同生产(CDMO/CMO服务)营收37.52亿元,同比增长39.02%,临床研究及其他CRO服务营收10.63亿元,同比增长81.79%。

2018年企业成功回归A股后,得益于中国市场充裕的资本以及发展潜力,从纽交所退市时的200亿元左右人民币总市值一跃至今到1400多亿元人民币总市值,其主要营收从2015年计划退市时主要来源于美国市场,到而今在中国市场独当一面,证明了这类上市公司拥有独到的战略发展眼光。

3.转型升级企业:加码研发管线投入

笔者留意到正在不断转型升级的丽珠医药,其主要专注的疾病领域主要是消化道、心脑血管、抗微生物以及促性激素等。2015年营收增长19.41%,2016年为15.57%,2017年为11.49%,2018年为3.87%,2019年呈现反弹,上升到5.91%。

从2019年的业绩表现可以看出,企业通过精细化营销手段,一定程度上扭转了营收增长下降的趋势,不过,最大挑战还在于未来管线研发的成功与否。年报显示,丽珠医药2019年的研发投入为8.27亿元,占据公司营收的8.82%,相比同期增长了20.44%,看出企业对研发的重视,但同时也要看到相关研发产品上市后可以预计的市场激烈竞争。


小结<<<

无论是转型重塑中的上市公司,还是冉冉升起的新星,亦或为创新药企业提供服务而获得巨大成功的企业,这些案例的背后都说明了中国医药市场向创新药研发升级转型的巨大动力与趋势,这种趋势在未来的一年、五年、十年乃至更长的时间里,都必将是拨动中国医药产业市场发展的主弦。

QQ图片20200412204006.jpg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