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让业绩大于风险 及时调整防疫品经营策略

发布时间:2020-04-10 21:53:50作者:楚世涛来源:医药经济报

此前我们探讨了受疫情影响原本热销的产品出现积压的解决之道(详见3月12日5版《热销产品遇冷 积压难题有解》一文),那么,随着疫情的好转,当前热销的防疫产品又该如何避免积压?本文对此进行探讨。

让业绩大于风险 及时调整防疫品经营策略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乱了人们的生活,疫情又给防疫产品带来不小的销量。相比其他行业,医药零售企业在疫情期间的营业损失要少得多,但不管是原本热销因疫情出现积压的产品,还是因疫情热销的防疫品类,都应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以减少后期的经营风险。


热销品类业绩与风险同在


口罩、额温仪、消毒液等防护类产品无疑是本次抗击疫情的销售明星和网红产品。从阿里健康线上销售数据看,疫情暴发后医药健康产品整体交易额出现明显上升,但随着疫情的缓解,消费者对疫情相关品类需求度下降,整体交易量已接近疫情发生前水平。从线下来看,对于早期以适当价格入手的药店来说,的确实实在在赚了一波。但随着产量的增加、物流的畅通、疫情的好转,防护类产品的价格已经出现拐点,呈现下降趋势,但对于较高价位购进的药店来说,积压风险逐步增大。

由于没有特效药,为了预防新冠肺炎,疫情开始早期,部分地区出现了恐慌性和预防性购买的现象,一些抗病毒类西药、中药类产品也出现一盒难求和一夜抢空的现象。随着疫情的稳定及权威指南的发布和辟谣,此类药品非理性购买现象难以再现。

疫情期间,由于医院很多不接诊或限制接诊,对一些慢性病患者影响较大。一些慢性病药品只有从药店购买,从而出现短期的销售峰值,但慢性病药的服用周期较长,加上医院普通科室现已经陆续恢复正常接诊,此类产品在药店销量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另外,保健品类的销售增高与抗病毒类产品类似,人们购买的主要目的是增强自身的免疫力。随着疫情的好转,此类产品销售将逐步恢复正常。


造成积压的三大原因


疫情期间,容易造成产品积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是对进货量评估不足。很多药店由于对疫情走势分析不足、对进货量评估不足等,乐观式大批量进货,造成货物严重积压。

二是高价位购进。总相信自己不会是最终接盘者,就像炒股一样,总认为自己会赢,这种赌博式高位接盘者,往往最终会砸到自己手里。

三是进货品类预测失误。虽然说口罩等消杀产品还会热销一段时间,但随着产量的提高,如果再大量高价购进的话,风险则较大。相反,一些因为疫情影响而推迟消费的补益、胃肠、五官科等品类产品将可能出现销售反弹机会。


准确预测产品销量变化


作为药店的采购方,不能只看短期的市场需求,而要参考疫情实际情况,实时了解疫情发展动态数据,了解国家防疫级别和管控力度,调整产品采购计划。

首先,要了解产品生产企业数量及产量。之前的高价格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很多原材料及生产企业没有复工,物流受限和人工费用高等原因导致的,随着各地复工复产,类似情况的发生率可谓微乎其微。

其次,要及时了解原料的价格,这对于判断成品的价格具有很大的参考意义。

再次,要了解热销产品的价格趋势。商品经济下,任何物品的价格波动都有特定的原因,都能寻到特定的趋势,没有只涨不跌的产品,仔细分析上述原因,了解价格波动趋势,对于避免产品积压意义重大。

第四,要快人一步,及时作出价格调整。价格决定着出货量,在这个价格敏感时期,往往一天一个价格,甚至一天几个价格,所以,价格的调整要成为常态,快人一步,占据价格优势带,前提是不违反监管部门相关规定。

最后,要有合理的库存,不赚最后一个铜板。股民往往会套牢在价格高点,高手往往趁早清仓,不赚最后一个铜板,商品亦是如此。特别是这些热销商品,不要贪大求全,见好就收,落袋为安才是上策。


[结语]

疫情总会过去,一切将恢复正常。在疫情期间通过销售热销产品增加利润无可厚非,但如果抱着一夜暴富的目的进行购进、囤货和销售,往往会适得其反,得不偿失。作为药店人,我们要做到既能通过销售赚取合理的利润,又能为抵抗疫情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才是一件利国、利民、利己的美好事情。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