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客观看待中医药抗疫作用

发布时间:2020-04-10 15:15:49作者:特约撰稿 陈周全来源:医药经济报

在全民抗疫的这一个多月里,与新冠肺炎相关的各种信息报道以及围绕各种信息的全民讨论每天都刷屏网络。作为普通百姓,作为医药人,对全民抗疫、对前线抗疫最好的支持,除了“戴、宅、洗”外,还应谨言慎行,做到不信谣、不传谣,自己不懂,不发言,多咨询请教。当然,这些信息中,也有不少逆耳忠言,梳理这些信息,谈些个人拙见。

讨论话题1:没有明确临床证据的药物能不能用

引发本次疫情的病毒是一种进化的传染性强的新型病毒,疫情进展到目前,其状况在开始也是一些专家没预计到的。对于患者的治疗,一开始在对此病毒知之甚少、对其致病机理知之甚少的情况下,通常做法就是借助以往对病毒致病通识性的认知经验,结合患者症状,根据当下治疗的可及性制定治疗方案完全符合医学伦理。在抗疫过程中,一线医务工作者对此病知之越多,对治疗方式也不断完善,新冠肺炎诊疗方案目前已发布第七版即是证明。

讨论话题2:客观看待中医药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

医药的价值根本是能实实在在解决老百姓的疾病健康问题,解决突发的公共卫生问题。对于人的疾病健康问题,医药的作用究竟如何?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给予了他本人从事医疗行业一生成就的客观总结,西医如此,传统医药不例外。所以,当“有人用中医药治愈新冠肺炎某某例,总有效率90%以上”的自媒体报道刷屏网络时,朋友问笔者怎么看?笔者回复:一种治疗方式,对某种疾病治疗实际(真实)总有效率若能达10%以上,已是非常了不起。相对应于这种极端,就是以所谓“科学”名义对中医药甚至是全盘否定中医、“中医黑”。

在这次疫情中,中医药究竟疗效如何?一线的医务工作者最有发言权,受到中医药诊疗服务的患者最有体会。无论是在肺炎初期,通过吃中药防止由轻转为重症,还是在重症期中西结合救治减少死亡,或到了恢复期使用中医药,事实上的疗效已非常明确。面对生命,任何关于中医、西医孰优孰劣的争论都是狭隘的。中医药存续千年,西方医学进入中国已有百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传统中医药排斥现代科学实为愚,现代医药贬低中医药亦不智。“医者仁心”,医之大家眼中,只有患者,没有中西医之分。百姓健康有需要,能够享受到两种医疗体系的照顾是幸运的,应珍惜。

讨论话题3:中医药发展必须面对现实

西医进入中国百年,在中国的医疗卫生体系中占据绝对优势自有其逻辑,依靠其在全球已制定的游戏规则强大支撑。而中医药一样有符合“医理”的科学求实精神的“原”基因。

历代中医药大家都认为中药有“毒”(药的偏性),为了保证用药准确,尤其是对某病没有用药经验时,经常会“以身试药”。所谓的辨证施治,首先是在自己身上验方用药,然后再在患者身上遣方用药。通过自我体验知药性,趋利避害。中医药要发展,事医药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自信面对科学,与科学握手,客观认识自己,科学地走向未来,用当下通俗易懂的方式与患者交流,免患者之焦虑,行“至精至微之医事”。

医者,此去欲何?战病疫,救苍生。中医讲究辨证论治,面对新冠肺炎不同患者的需求,“纯中医”如何如何刷屏应止于智者。今之大医者,有容乃大,“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传承好中医基本的东西,以患者最大获益为本,衷中参西,学会接纳和吸收西医的诊疗方法,为中医所用,提高中医药的疗效。

讨论话题4:支持政策更易落地

《伤寒论》、《瘟病条辨》、《瘟热论》、《瘟疫论》等成书于历代抗击传染性疫情的经典中医医籍,通过行之有效的临床实践,构建了传统中医药的疫病学理论,指导后世采用中医药方式应对多种形式的瘟疫。本世纪初较大的一次疫情就是SARS,事后证明中医医学在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方面的疗效明显,得到了各方认可。传统中医药在防治各种传染性疾病,尤其是突发性的病毒疾病作用明显,其经验对本次抗击新冠肺炎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国字号中医医疗队全面接管方仓医院,以清肺排毒汤为代表的多个临床实践有效的处方进入新冠肺炎诊疗方案推荐用药,透解祛瘟颗粒(曾用名“肺炎1号方”)为代表的20多家医疗机构机制被批准解决用药可及性问题,还有针炙、太极拳等中医综合治疗,从前线传来一个又一个“有效防治轻症患者转重症、重症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重者患者预后康复良好”的喜讯。从目前报道的情况来看,早介入、支持中医药发展政策落实得好的省份,也是炎疫情控制效果比较好的省份。

在当代文化背景的困境下,发展中医药,政策支持是保证,患者需求是基础,回归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是根本,用科学规范、指导才能更好地彰显价值。

本次新冠肺炎的诊疗方案中推荐的中药处方,基本都由经典名方化裁而来。发展中医药,时不待我。可以完善的政策继续完善,有些不能一步到位解决的问题,如中药经典名方制剂政策等,在实践中逐步消化,“先有再优”。

“人心齐,泰山移。”当全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凯旋之日,实事求是总结经验、教训时,发展中医药的匹配性政策、措施,寄望目标更具体、更量化,方式上更科学、更灵活。比如,2月底发布的《深圳市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0-2025年)的通知》中,“鹏程岐黄工程5年内培养不少于300名本土优秀中医药骨干人才”、“中医全科医师倍增计划每年培养中医全科医师(含转岗)约200名”、发展中药院内传统制剂等内容,比较量化,容易落地。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