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疫情大考 中国医药产业未来激辩

发布时间:2020-04-08 12:17:27作者:本报记者部来源:医药经济报

QQ图片20200408121435.jpg

[特邀嘉宾]

宋瑞霖   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会长

潘广成   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执行会长

林建宁   NMPA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所长

李楚源   广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吴以芳   复星医药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吴相君   石家庄以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吴劲梓   歌礼制药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被疫情焦虑笼罩了三四个月,终于盼到了全国多地确诊病例零增长。3月19日0-24时,湖北地区新增病例为0,国内抗疫取得阶段性成果。然而,境外疫情仍不容乐观。多国封城、NBA停赛、股市熔断……这场新冠肺炎的影响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全球医药产业链既是这场战疫的最美逆行者,又将因此受到诸多影响,甚至发生新变化。中国医药产业作为全球医药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冠肺炎全球肆虐会给医药产业国际化带来怎样的机会和挑战?医药经济报特邀行业专家及主流企业家代表共议发展秘钥。

全球产业链共振危机并存

医药经济报:全球疫情爆发会给中国医药产业带来什么?

林建宁:当今世界是经济一体化的世界,任何产业链都是环环相扣。就医药产业而言,现在欧美不少制剂产品需要中国的原料药做支撑,而中国的大市场也是欧美创新药、高端仿制药的重要市场。近年尽管出现了一些逆全球化的苗头,但世界经济一体化大趋势不会改变。

近期新冠病毒在全球流行,许多商务活动因抗疫暂停,加上美股暴跌,欧美货币波动、石油价格下降,全球经济走向衰退。医药行业是朝阳产业,但同样会受到冲击,若疫情继续发展,一定会给我国医药外贸带来巨大挑战。

不过,危中有机。首先,全球疫情大流行让业界更清晰认识到公共卫生事件及重大疾病全球联合应对的重要性,进而使全球化协作进一步加强。新冠病毒研究的共享,抗病毒药物、疫苗研发国际化合作加强,使国内医药研发技术得以更快的发展。其实,通过近年的改革,我国药品监督管理的政策法规层面,特别是审批制度方面基本已与国际同步,这次疫情或许可给医药国际合作带来新契机。其二,本次抗疫过程中,中药的作用得到全球范围内新的重视,给中药国际化发展带来新的希望。当然,如何把握这个机会,还需要企业积极探索。其三,欧美经济衰退、石油危机重重,或许能给中国医药产业带来新一轮吸引外资的机遇。中国医药产业是否能成为国际资金避风港,值得期待。

李楚源:面对新冠疫情,我国始终坚守在疫情防控的最前线,积累了很多防控经验,为全球疫情防控提出了“中国方案”,为全球公共卫生事业作出的努力和贡献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肯定和支持。中医药正是这个方案里不可或缺的“药方”,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巨大作用。随着各国防控经验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加深,中医药对疫情防控的巨大作用将借此机会进一步被全世界所认识、认可。在这场大考中,全球俨然已成为命运共同体,中医药交出的答卷会被全世界看到,这为中医药国际化带来了相当大的机遇。

医药经济报:在此背景下,产业界该如何深挖供应链价值?

宋瑞霖:中医药在此次疫情中发挥了较大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中医药不需要改革,而恰好是在提示产业应关注天然药物的研发,这是中国的优势。产业界一直在坚持传统中医药的创新,让那些可以辨证、有充分临床证据的天然药物用现代科学予以证明。如何让中国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宝库能上升为世界级健康科技产品,需要研究其机理,用世界接受的语言实现中医药的国际化。因此,既要为中医药所发挥的作用点赞,另一方面要从政府、产业角度考量,如何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去论证,这不是中医药自身单独的责任,而是整个从国家政策到科研机构,再到中医药企业和中医药研究者共同承担的责任,是摆在医药行业面前的重大话题。中医药要跟上时代步伐,否则各说各话,对长久发展不利。

潘广成:中国作为原料药和中间体生产和出口的大国,在世界市场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疫情发生后,WHO对中国原料药、中间体的生产和供应非常关注,提出了一些紧缺品种的名单,协会对企业也下发了通知,希望企业做好原料药和中间体的生产和供应工作,抓紧复工复产,确保质量,为中国和世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做出贡献。随着国外疫情形势愈发严峻,我国最近也援助了伊朗、意大利、巴基斯坦等国,除分享抗疫经验,一些好的治疗药品,包括抗病毒药物、干扰素、干细胞治疗、中药等都可以与国外开展交流合作。

创新是竞跑的第一驱动

医药经济报:疫情爆发至今临床亟需的药物仍未得到有效解决,国家已出台政策鼓励药企研发创新,企业该如何创新接力与病毒赛跑?

宋瑞霖:中国疫情防控已取得巨大成效,监管环节加速审评审批,出台利好政策保障复工复产,一系列举措为疫情防控做出了贡献。我认为首先要给药监部门应对疫情所做的工作点赞。疫情爆发后,药监部门就颁布了对抗击疫情用药加速审评的政策,才有目前200多个抗新冠病毒相关药物被批准上临床试验的成果,业界有目共睹。加速审评是在特殊时期、特殊情况下的特殊程序,在这一点上可以说中国的联防联控、部门配合的制度优势体现出来了。药品加速审批对防控疫情发挥了积极、正面的重要作用。

李楚源:在疫情防控特殊时期,我国出台了很多政策、优化监管审批等环节为加快医药行业抗疫提供了重要保障。现已被纳入新冠肺炎第六、第七版诊疗方案的磷酸氯喹复产就是很好的例证。广药集团光华制药拥有该药物的批文。2月3日已启动磷酸氯喹片的自主生产工作。2月17日获磷酸氯喹的药品补充生产批件,短短两周就完成了恢复生产的全过程,这里面除了企业积极作为,投入人力、物力加班加点外,药监等部门加快审评审批也是助力之一。

吴以芳:在这场战疫中,复星医药做出了积极响应,复星的全产业链资源和全球化布局的优势正是与病毒赛跑的“加速度”动力。当然,这得益于复星多年来积累和打造的高效敏捷的组织力量。

创新是复星医药核心战略之一。通过聚焦和围绕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目前复星医药已建立了化学创新药、生物药、高价值仿制药、细胞治疗等国际化的研发平台。近年复星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秉承开放合作,除自主创新研发,还通过许可引进、投资合作、代理销售等合作方式,引进多项国际领先技术和高价值产品。比如,复星医药与BioNTech达成合作引进针对COVID-19的mRNA疫苗。后者拥有全球领先的mRNA技术平台,而复星医药全球的临床研发和注册能力,以及整个研发团队的快速应对能力得到对方的充分认可,这些是双方最终选择合作的基础,双方将尽快研发推出该疫苗产品,从而有效阻止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蔓延。

吴劲梓:作为国内本土抗病毒药物创新型研发企业,歌礼1月25日就组建了高级别专家团队,通过计算机模式、人工智能等方式初步选定包括已上市用于丙肝治疗的蛋白酶抑制剂戈诺卫在内的3个抗新冠病毒药物。因为新冠病毒和丙肝病毒、艾滋病毒的蛋白酶有相似性,这3个新药为抗新冠病毒点燃了希望。如戈诺卫联合利托那韦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小样本研究显示,入组11例患者均已达到国家核定出院标准后出院。

需要重视的是,由于我国在抗病毒药物创新研发不足的问题仍然较突出,相较于肿瘤、高血压等疾病,抗病毒创新药物的研究仍然比较冷门。这种现象不仅在中国存在,它也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因此,各国要鼓励传染病相关的领域如慢性乙型肝炎、艾滋病,尤其是新型病毒和疫苗的研究。在这个研发转向上,国家、研究机构及企业需要多维度进行变革调整,一定要有国家顶层设计作为支撑,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监管部门要出台相应法律法规,企业主要负责创新药研发,医疗机构和医生负责临床试验合规和执行。只有这三方面的资源协同并进,才能确保国家抗病毒药物研发战略的执行。

医药经济报:中国医药产业逐渐走向国际分工高端领域,创新还有哪些突破点?

李楚源:我国这次抗疫很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中药介入早,中医药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家积极推进中药产品抗疫。如广药就有共13个产品入选国家及各省新冠肺炎的诊疗方案。从反馈数据看,随着疫情的发展,这些产品需求量不断提升,其中花城抗病毒口服液市场需求量是平时的10倍,白云山板蓝根、小柴胡颗粒、克感利咽口服液等市场需求均达5倍以上。

除了疾病治疗,抗疫最根本的是提高抵抗力,中医药在“治未病”方面发挥的作用也将更受重视。广药集团很早就提出并一直坚持“时尚中药”的理念,就是用最先进的科研技术,用现下最流行的年轻人易于接受的市场推广模式,打造当下普罗大众最需要的健康产品。相信未来中医药领域会有更多政策利好加快释放,科技研发支持力度有望进一步加大,审评审批加速,推进中医药的现代化、大众化,进一步发挥其在疾病预防、治疗方面的巨大作用。

吴相君:中医中药为抗击疫情做出了巨大贡献,很多中药已纳入到多个版本的诊疗方案,在抗疫一线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的亮点。实验室研究证实,连花清瘟颗粒对新冠病毒引起的细胞病变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可减少细胞内里毒素的颗粒,抑制炎症风暴,由此控制病情的发展;目前在湖北开展的临床研究发现,中药治疗轻型和普通型新冠肺炎,临床疗效是确切的。

吴以芳:未来国际化考验企业全产业链优势和全球化资源优势。复星医药在这块进行了系统布局。在干细胞领域,2019年与全球细胞疗法领先者ReNeuron合作,引进针对脑卒中后残疾及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细胞治疗产品,推动打造干细胞平台;在肿瘤领域,复星凯特的益基利仑赛注射液作为中国首个获得上市申请受理的CAR-T细胞治疗产品被纳入优先审评。2019年11月获得MimiVax,LLC许可独家临床开发和商业化肿瘤免疫治疗产品SurVaxM。此外,复星医药自主研发的具有新酶型靶点、新作用机制和新化学结构类型的首创小分子药物ORIN1001片已在中美两国进入临床研究阶段;而在生物类似药方面,经过长达十年的研发投入,孵化培育了生物医药独角兽公司复宏汉霖,随着汉利康产品的获批上市,实现了国产生物类似药零的突破,极大地提高了高品质生物药的可及性。“高品质、可负担”是复星医药创新的重要价值主张。目前,复星医药已针对肿瘤及自身免疫疾病等领域研发并建立了一个多元化的、领先的产品管线。

产业如何蜕变

医药经济报:受疫情影响,整个医药产业链都受到了影响。随着国内疫情逐渐好转,制药企业将如何有效恢复调整?

潘广成: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整个医药行业、很多制药企业都在全力以赴积极抗疫。从捐款捐物,到加大科研开发、生产抗击疫情药械、保障供应等方面均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在加强防护的前提下,90%的药企都已复工复产。在这个过程中,也对企业提出几点建议:一是要加强防护,保障员工安全。二是生产国家急需、与防疫有关的产品,特别是紧缺的原料药、药品加紧生产供应,保证质量,满足一线。三是这次疫情中发现了一些老药在抗病毒方面能够起到一定作用,企业需要思考如何对这些老药进行更好的工艺改进。四是由于现阶段还是在恢复生产的过程中,包括原料药采购、药品销售模式可能需要做出改变,向线上、新模式转型以适应现在这种形势。

此外,从国家层面来看,肯定会加大卫生安全发展战略的投资,建立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同时加大对医药产业的投入,一方面保证医药物资供应、加强药品和医疗器械储备。另一方面,加强新药的开发。国家在药品价格政策上,也需要思考如何从药物经济学角度出发,制定合理的价格,提高企业药品开发、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对企业而言,由于当前整体国内制药企业还是呈现小而散局面,所以需要继续加大联合重组,做大做强。

宋瑞霖:站在产业的角度,当前处在疫情可能带来的全球经济衰退中,药企要认清市场环境可能会发生的变化。在全球经济下滑时,市场追求的是用低价格满足需求,所以药企更注重差异化的产品和市场。实际上,近两年的市场环境已然发生变化,药企若无独家品种,没有能够满足市场尚未满足需求的品种,而是依赖一个已经满足市场而在“红海”厮杀的品种,肯定没有未来。

另外在疫情后,我们可以发现其实真正战胜疾病的可能不是某种药物,而恰恰是提升自身的免疫能力,所以免疫类药物的研发应受到产业重视,如PD-1抑制剂、疫苗等。药物研发要进入到一个“以人为本”的阶段,应更关注用人体自身优势战胜疾病,而不是总想着找到特效药物治疗。如何提升免疫力以保持健康体魄,自我战胜疾病,这是产业必须思考的。

医药经济报:事实上,带量采购后中国医药市场开始步入创新药驱动的新时代,企业应如何去把握机会谋划未来?

吴以芳:在本次疫情中,整个医药行业完全动员了起来,体现了全行业高度的责任感。对疫后医药行业的变化,我认为主要有五个方面:国家会加大公共卫生体系的投入,医药卫生投入占比会上升;国家会进一步鼓励创新药物研发;国家会重视及扶持中医药的发展;互联网医疗、人工智能大数据、5G技术等在健康产业上的应用会是热点;未来战略产能方面会得到改善。

结合复星医药自身而言,第一,要加快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一些企业线上能力强,明显体现了优势,更易于应对此次疫情带来的变化。应该打造自己的高维能力,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把中后台、大数据平台建设好。第二,要看到供应链挑战。复星医药是一个全球配置型企业,要关注供应链上下游以及供应商的保障问题,关键时刻如何调动全球供应链来保证在关键物资上的需求和供应,需要认真梳理供应链,完善关键点。

吴相君: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发展面临机遇,行业正在加强国际合作,让中医药走出国门。中国正在积极地将抗疫经验和国际社会共享,帮助国际社会抗击新冠疫情,也愿意让中医药为国际社会、为其他国家的人民在这次抗疫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如3月中方派遣由国家卫健委和中国红十字会组建的专家组,携带大批医疗救治及防护用品等物资,支援意大利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其中就有10万盒连花清瘟胶囊,这是以岭药业中药抗疫的一个缩影。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