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疫情战向GMP取经

发布时间:2020-03-31 22:38:29作者:石正国来源:医药经济报

不少原料药,尤其是生物制品、血液制品的生产也是控制病毒感染或病毒暴露风险的过程

疫情战向GMP取经


当前,我国新冠疫情防控正处于关键时期,据国家卫健委数据,2月13日,全国新增5090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累计63851例。在现有控制措施的基础上,有必要寻找更好的冠状病毒综合防治方案。笔者认为,在减活或灭活疫苗的生产过程中,疫苗产品配制之前,需要对浓度极高的病毒集中进行相应的灭活或减活工序处理。

根据GMP管理的思路,生物制品、血液制品的生产虽被看作是病毒高风险的过程,却仍能很好地控制病毒感染或者病毒的暴露风险。那么,我们是否可以用GMP关于病毒风险管理的思路来帮助对抗此次冠状病毒疫情呢?答案是肯定的。


减少人员易感染性


药品生产GMP管理中有关人员管理及病毒灭活工艺技术给抗疫工作提供了一些启示。目前,预防新冠病毒感染的主要措施是佩戴口罩。

佩戴口罩是否意味着安全了?在药品生产的GMP管理中,相关的原则要求是身体表面有破损的人员不得进入生产区,不得直接参与药品的生产。

首先,如果表面皮肤有破损,病毒会通过破损皮肤进入人体造成感染。冬春季节,体表皲裂比较常见,需要做好体表防护。其次,注意口腔清洁以及体表微小伤口护理,在饮食或刷牙后的空腔内部是否有不可预见的微小伤口,这些破损或受伤部位的暴露接触均有可能被病毒感染。最后,如果处于存在一定数量的病毒颗粒环境中,用不适当的方式处理口罩,口罩上高度富集的病毒颗粒也会导致病毒感染。


所有用品都视为病毒源


在血液制品的生产管理中,所有材料包括病毒检测结果为阴性的血浆均被视为病毒源,因为即使已知的控制项病毒检测结果为阴性,也可能存在其他未检测病毒或者未知的细小病毒,在生产管理中仍然不能掉以轻心。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是,去年春节前夕,一位病人静注人免疫球蛋白产品后检测艾滋抗体呈现阳性。该产品的原料血浆中检测病毒为阴性,但未检测艾滋抗体指标,就充分说明了质量检测的局限性。

GMP规范要求,为了减少污染,物料进入仓储或生产区前要进行必要的清洁处理。具体到冠状病毒的防治,从超市或者其他地方采购用品回家,接受从疫区发送或者经过疫区的包裹,这些材料也有必要按照病毒源进行必要的预处理后才能正常启用。否则,依然会存在体表皮肤破损暴露而被病毒感染的风险。

因此,建议超市、商场、宾馆及公用办公环境进行夜间消毒或者熏蒸处理,这也是针对病毒的处理方式,可以极大减少附着在物品上的病毒颗粒的存活及感染概率。


疫区环境喷雾消毒


上述措施是针对个体接触的材料及自身防护,但若环境中存在病毒颗粒,个人防护措施就相当被动,最好的措施是主动对环境中可能存在的病毒颗粒进行灭活处理,消除病毒,或者使其丧失对个体的感染能力。如果已经基本认定环境中存在病毒,参照GMP管理的做法,就不能单纯地消极防御,要针对环境中可能存在的病毒颗粒进行必要的灭活消毒处理。目前,已经有一些城市对市区主干道的空气环境进行喷雾消毒处理。

笔者认为,针对环境的消毒处理要采用对病毒有杀灭作用的化学试剂,确保对周围环境进行病毒灭活处理,使之彻底失去对人或动物的感染能力。从理论上说,冠状病毒的个体比较大,DNA序列比较长,病毒的灭活处理比较容易。

一般来说,病毒灭活过程的机理有三个方面:1.破坏病毒包膜。包膜含有脂类物质,可迅速被脂溶剂破坏,如乙醚、氯仿或去氧胆酸钠可使病毒灭活。物理因子如渗透压改变、冻融、热和干燥等都可引起包膜破坏。2.病毒蛋白质变性。能使蛋白质变性的化学制剂都能使病毒灭活,如酚、甲醛、次氯化物、酸和碱等。加热引起变性也是有效灭活的方法,60℃只需几分钟就使之感染性明显降低。3.病毒核酸的损害。X线、伽马线等电离辐射可切断核酸,紫外线可使核苷酸链上相邻的嘧啶碱基形成二聚物,从而破坏病毒基因的功能。另外,吖啶橙或中性红等染料可与病毒核酸结合,暴露于光线下,可使核酸分解,从而使病毒灭活。


隔离区空调系统独立


应用GMP规范的原理对疫区环境进行处理的程序建议为:第一步,对环境进行大量的消毒剂及病毒灭活剂的喷雾处理,并在适当的时间内维持一定浓度,比如30分钟。第二步,对疫区的公共区域,如超市等大型公众场所,在喷雾消毒后进行20~30ppm浓度的臭氧熏蒸并紫外线辐照不低于6小时。第三步,在医院、大型交通工具或确诊患者比较集中的区域,空调系统的送回风进行除菌过滤并集中高热处理,比如通过150℃的集中处理区段。

这些措施在药品生产区域比较容易实现,在疫情紧急的情况下,想要较快地大规模放大确实有一定困难。目前,可以实施第一步处理措施,在现有消除处理的基础上增加病毒灭活试剂,最好是使用一些在疫苗病毒灭活处理中切实使用,并且在环境中一定时间能够降解消除的病毒灭活剂。

GMP规范要求,带病毒操作及病毒灭活后的操作区域、净化空调系统应独立。所以治疗一般症状的感染者、重症患者的区域应隔离,不仅是区域的隔离,也应做到空调系统独立使用,并对空调的回风及排风进行病毒灭活的相关处理以确保环境的安全。

生物制品,尤其是灭活或减活疫苗制品、血液制品生产过程中实施GMP管理,是对生产材料、生产过程进行细菌、病毒的处理。而冠状病毒防疫应是针对人体和环境的病毒及细菌的干预需求。我们在防疫过程中,不能单纯采取局部措施,还有必要全面借鉴GMP管理的有效措施,对人体防护、公众环境、环境干预做出更有效的综合管理。确保在低温潮湿的初春季节,蚊虫大量滋生之前,更快、更有效地将环境中存在的冠状病毒进行灭活处理,有效控制疫情。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