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面对疫情大考,药企如何作答

发布时间:2020-03-19 16:10:41作者:特约撰稿 杜臣来源:医药经济报

导语:疫情过后,医药企业完全有理由对产业发展和医药市场充满信心。需要抓紧调整和布局的实际是回到产业“基本盘”,即已经持续四年的“新医改”:国家药品集中采购带来的利润减少、创新成为竞争主要因素、支付方式改革带来的冲击等。

面对疫情大考,药企如何作答


就医药产业来看,新冠肺炎的爆发客观上检验了中国医药产业的发展水平、快速反应能力和成长逻辑,间接考验了医药企业的经营理念、思维方式。


机会青睐有准备的药企


病毒致疾与一般疾病的显著不同就是病毒的变异性。而要生产抗病毒药物需要时间研发和各环节审批,从这一点看,没有哪家药企能够提前为未来可能爆发的某种病毒准备好一种治疗药品。但这并不意味着药企在病毒肆虐面前无所作为。例如,吉利德(Gilead)公司抗病毒药物瑞德西韦已在中国开始随机、双盲、对照Ⅲ期临床研究,入组轻中度“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

机会青睐有准备的药企。病毒领域尚有很多未开发空白,潜力巨大。药企在病毒领域的价值不是“预先”准备好治疗某种新出现的病毒药物,而是能够通过在病毒领域的深度研发,让人类能够对病毒诞生、成长、转移、突变规律有更深刻的认识,研发出更多治疗病毒的药品,以便在新病毒产生时能够及时治疗,为人类最终战胜病毒创造条件。


中药潜力远未发挥


应对新型病毒,中药和化药哪个更有力?客观地说,中药和化药在应对新型病毒方面各有千秋。化药相对于中药的特长就是对病灶更为精准,中药相对于化药的特点在于对多种病毒的抑制作用,尤其是激发和增强抵抗力、整体观和辨证施治,这些都会改善患者的症状并为最终战胜病毒奠定基础。所以应该也必须摒弃对这两种治疗方式的偏见,将中西医、中药和化药有机结合起来治疗才是正路。

中药企业要看到中药的潜力,努力提升中药的技术水平、疗效和安全性,在与疾病斗争的环节,才有中医中药发挥作用的空间。


调整回归“基本盘”


新型冠状病毒肆虐时间与春节重叠,加上病毒传播的渠道尚未被我们完全掌握,无疑会影响中国短期经济发展。但是也要看到,影响中国长期发展的关键因素并没有因为这次疫情而改变,反倒检验了中国的决策和应急体系。

毫无疑问,此次疫情过后,国家和地方政府会有进一步措施支持企业发展。就在近日,苏州已经率先出台支持经济的十条措施,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也有明确的应对之策。更重要的是,医药行业本身就是弱周期产业,这次疫情不仅不会抑制疗效好、安全性高的药品,且会进一步促进这类产品的消费。

所以,医药企业完全有理由对产业发展和医药市场充满信心。需要抓紧调整和布局的实际是回到产业“基本盘”,即已经持续四年的“新医改”:国家药品集中采购带来的利润减少、创新成为竞争主要因素、支付方式改革带来的冲击等。


几点深度反思


通过这次疫情,以下问题值得深思。

1.改进经营体系。在互联网技术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如此普及、方便、成本低廉的情况下,在员工特别是知识型员工越来越愿意参与管理、愿意独立决策、愿意发挥更大作用的背景下,药企要调整自己的组织和流程,减少不必要的集中决策,让各个业务单元能够在第一时间满足客户需求特别是特殊需求,能够及时和准确处理突发事件。那会不会让经营失控?如果处理不好也存在这种风险。这就对药企选人、用人、经营理念、战略管理直至制度和流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挖掘更多更广的治疗领域。病毒领域是药企长期以来的基础产品,但是这几年都觉得没有什么可以研发的了。这次疫情告诉我们,该领域值得挖掘的市场价值非常大,由此推断,在其它疾病领域可以挖掘的潜力非常大,所以在创新的同时,药企必须重视产品的“差异化”和独特性,没有必要走“独木桥”,而且要避免将产品同质化推进到研发同质化。

3.进一步提高运营效果和效率。医药外贸企业发展红红火火,但是当疫情突然袭来时要靠世界各地留学生在当地抢购口罩和防护用品运回国内,这样好的商机医药外贸企业没有抓住,值得深思。

紧急情况下,药企供应商管理能力也尤显重要,这次暴露出一些药企平时供应商太少,需要时在目录里的供应商不是涨价就是断货,不涨价、不断货的供应商不在目录里,这是多么尴尬的一件事。

所以,有远见的药企要坚持“长期主义”和“底线思维”,在最困难的情况下都能够活下来。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