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医保采购促进互联网医疗创新

发布时间:2020-03-05 20:27:57作者:贺昊 国际注册管理咨询师来源:医药经济报

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凸显了互联网医疗的现实意义和重要性。患者,特别是轻症患者、疑似患者的隔离,以及无症状患者、普通人的居家隔离,倘若存在相应的移动诊疗设备,借助互联网,实际上会极大地缓解疫情突发时的紧张气氛、降低实体医院的接诊压力。随着5G技术商用的逐渐铺开,互联网本身已日益具备迎接互联网医疗大规模应用的能力,而当前的瓶颈则在移动诊疗设备上。

依赖市场催生创新成本过高

成本包括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造成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过高的原因是信息不对称,或者说,依靠市场自发来催生移动诊疗设备的创新会面临一大难题,即市场需求的发现和把握问题。在市场条件下,创新主体是个体(无论是个人还是机构),无法很全面地识别市场需求,或者识别成本很高个体无法承受,因而容易被误导。最为明显的实例就是,当下互联网个体参与者,基本上都是把医疗机构或医生作为自身创新产品或服务的主要目标,因为医院或医生在医患关系上占主导地位,可以让产品或服务迅速对接市场,就如药品一样。但医院或医生同样绝对不是互联网医疗相关产品或服务的真正买家,这一点上药品和设备有不同:药品患者可以反复购买,而移动诊疗设备则很难。因此,当前以医院或医生为对象的互联网产品与服务的创新,很难真正催生具有现实意义的互联网医疗。而这种市场需求无法准确发现和把握的创新,终究会因患者采购的规模有限,使得其成本过高,导致市场承受不了相应的资金成本而受到限制或阻滞。

同时,因为个体的认知能力有限,无法全面发现和把握市场需求,其研发方向不太可能准确,在获利压力下,创新研发存在短视问题,即希望能在短时间内获得营利。这与药品也很相似,大多是持续创新,即在效果上比现时有所提高,通过与医生、医院的互动来淘汰或替代旧产品,挤占旧产品的市场,并因为价格的提升而扩大市场总额。这是创新产品尤其是创新药品不断出现而药品市场总额不断提升的逻辑。但显然,因为个体认知受限的缘故,市场自发催生的创新,尤其是在对创新所需的技术能力、资金要求愈加高昂的领域,比如医疗领域,所谓“望远镜效应”(只能看到局部)愈发明显。局部的改善,并不能迅速带来总体的改善,这是市场自发催生创新的一个明显特点。这一特点,也有创业主体“撇脂定价策略”的考量,即以更高的价格换来更好的疗效的创新,虽然说只要疗效的提升高于价格的提升,就是有价值的,但受制于其高昂的价格,其价值的感受只能在小范围、小群体,只能依靠市场的反馈链缓慢地在社会上扩散,对创新主体和市场客体来言,获取创新价值的时间成本都太高。

医保采购对创新的价值

政府采购,尤其是医保采购可以有效地弥补市场在催生创新上的短板,即有效弥合信息不对称。相较国外,国内医疗领域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公立医院占有绝对份额。通过本次疫情也可以看出,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面前,公立医院所发挥的作用几乎是无可比拟、不可替代的。当然,在公立医院占据绝对份额的前提下,医保采购对创新的激发也就有了相较其他更为有利的因素——借助大数据可以更加全面准确地把握患者的需求,以及当前医疗技术的发展水平。这当然是对信息不对称的弥合。

国内公立医院近几年在信息系统一体化的建设上,在DRGs的引入上,在分级医疗即医联体的构建上,都做了不少实际工作,一方面搭建有机的医疗服务体系,另一方面也为医疗大数据的挖掘夯实了基础,这是市场化医疗体系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也正是基于这一优势,医保协同相关部门可以更加准确地发现移动诊疗设备应该要对应的需求,以及为确保实现相应需求所需要的质量水平和技术要求。一旦确定了质量水平和技术要求,那么,通过类似集中采购的方式,或者创新出类似悬赏的集中采购方式,给出一定的创新研发时间,以市场换创新,在创新所需的资金成本和时间以及创新的效果本上都会明显优于纯粹的市场催生创新。当然,如果政府可以直接采购创新,显然要好于直接资助创新。

医保采购,因为国内医疗体系的独有特点而具有独特的优势,发挥得当,将会促使国内互联网医疗因为移动诊疗设备创新导致的实用化而突飞猛进。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