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医药股做好战“疫”急先锋

发布时间:2020-03-05 19:53:41作者:特约撰稿 逄增志来源:医药经济报

补短板,强本体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疫情,牵动着举国乃至全世界人的心,更把资本市场搅动得翻天覆地。各地已经行动起来战疫情,定点收治医院、各地医疗机构、医药企业、药店终端等更是全力投入到这场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阻击战中。2月3日节后的首次开盘日,从医药股的起伏表现,可以看出资本市场对医药股依然拥有足够的信任。

春节后A股承压

医药股雄起

此次疫情对A股的影响,春节前后已有所体现。由于投资者对确诊与疑似病例连续攀升的担忧情绪,春节前最后一个交易日,A股全线下挫,三大指数翻绿——截至收盘上证指数报2976.53点,跌2.75%;深证成指报10681.90点,跌3.52%;创业板指报1927.74点,跌3.32%。各行业板块无一翻红,但概念板块中,超级细菌、抗击肺炎、抗核辐射、抗禽流感、血液制品等板块翻红,旅游、餐饮、影视等大消费板块则成为重灾区。

港股市场一向被视为A股的“镜子”。

节后首周三个交易日,港股连续下跌,恒生指数累计跌去5.86%。生物医药板块则是难得的亮点,其中,中国医疗集团股价从新年首个交易日的0.113港元一度涨至3.91港元,最大涨幅超33倍。

2月3日,A股在万众瞩目中开盘:三大股指大幅低开,沪指下跌8.73%,深成指下跌9.13%,创业板指下跌8.23%,医药股掀涨停潮,各大板块“一片绿”中,生物医药板块成为难得的“小太阳”。

截止当日收盘,沪指下跌7.72%,深成指下跌8.45%,创业板指下跌6.85%,跌幅较开盘有所收窄;各行业板块中跌幅最大的运输设备跌10.42%。笔者留意到,跌幅最小的前十个板块中生物医药占了大部分——抗流感、抗癌、仿制药、医疗保健、医药、生物疫苗、基因概念分别只下跌了0.32%、1.85%、2.34%、2.92%、3.91%、3.93%和3.93%,成为资本市场抗击疫情的“急先锋”。

复盘“非典”行情

疫情不改大势

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业内很自然联想起2002年末、2003年初的SARS。此次新型肺炎无论是发病原因还是对经济社会生活的影响,都与十七年前那场“非典”战役有很大相似之处。笔者尝试复盘当年“非典”期间我国资本市场的走势与医药板块的表现,或将有所启发。

当年,SARS疫情前后大约持续了半年多时间。自2002年12月发现第一起病例到WHO定性间隔3个月;2003年4月初可认为是SARS疫情高峰期的开始,当时国内病例超过千例; 当年5月1日北京小汤山医院建成并正式收治病人,成为疫情转折点;5月17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解除隔离,次日,全球“非典”确诊及部分疑似病例超过6500人;5月21日,北京最后一名“非典”病人痊愈出院;5月23日,北京地区“非典”患者救治工作结束;7月13日,全球“非典”患者人数、疑似病例人数均不再增长,意味着SARS疫情基本结束。

资本市场方面,2002年12月16日第一例病例曝光后,资本市场反应不大且继续维持升势;2003年4月,随着政府和市场对疫情的逐步重视,“非典”对资本市场的冲击开始显现——上证综指由2003年4月17日的高点1613.6点,持续下降至2003年4月25日的1487.15点,累计下跌7.84%后,有所反弹。当年“五一”推迟至5月12日开市后,在5月13日,又下跌至1485.31点,并随着“非典”新增病例出现拐点,指数开始反弹。

复盘SARS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总体上并未改变我国的经济上行趋势。

2003年四个季度,我国GDP增速分别为11.1%、9.1%、10%和10%,其中二季度GDP增速比前后两个季度平均增速低1.5个百分点;对消费和进口影响较大,工业生产略有下降;物价水平先上后下。

当年,A股市场的整体表现不差,疫情持续升级阶段,对市场造成了短期冲击,但影响很快消退。“非典”期间,仅医药行业指数出现上涨,其他行业均下跌。疫情影响显现后,国家对受影响较大行业予以适当财政补贴,货币政策也相对积极而宽松,直到下半年确认经济向上后方开始收紧政策,A股市场也自当年7月后持续下跌到11月13日探底回升,在2004年4月创出疫情后的新高(见图1)。

SARS概念短涨长跌

当年内跑输大盘

股市是热衷于制造并热炒概念的。十七年前那场疫情,造就了一波“非典概念股”。

中泰证券选取了“非典”期间关注度较高的16只概念股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从2002年12月16日到2003年6月30日,“非典”概念股平均上涨27%,医药生物指数上涨12%,上证综指上涨16%。大多数概念股的最大涨幅都明显超过上证综指和医药生物指数同期的最大涨幅,可见当年疫情引起的股价反应还是很明显的。

但时间拉长到2003年12月31日,“非典”概念股、医药生物指数则分别下跌19%和18%,不仅原有的超额涨幅全收回去,而且大部分还有所下跌且跌幅可观。在一年多时间里,除了疫情最紧张的3-5月,“非典”概念股指数明显跑输上证综指与医药生物指数。由此判断,疫情对股价的影响,更多是基于投资者情绪的短暂且过度的反应,长期仍然会回归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及行业政策与趋势(见图2)。

SARS期间,板蓝根、醋等“卖断货”的情形人们记忆犹新,这次新型肺炎疫情中,口罩、双黄连口服液、医用酒精等也被一抢而空。部分产品阶段性、区域性供不应求,对相关公司全年业绩的贡献或将被高估。

统计“非典”前后三年“非典”概念股的净利润增速可见,受疫情影响的2003年净利润增速跟前、后一年相比并不明显,部分明星股的当年净利润增速也并不惊艳。由此可见,医药企业利润大幅增长,还要靠产品与技术创新,靠根本性的转型升级。  

历史有些惊人相似?

不会重演

尽管与当年“非典”似乎有着惊人的相似,首例发病患者均出现在12月初,感染病毒均呈现冠状且都来自于某种野生动物体内,两种病毒的相似度超过85%,而且传染性、总感染人数、波及范围等高于SARS,但目前来看,新型肺炎对经济、社会、生活等造成的危害不一定比“非典”更严重。这一点,国家从上到下从专家到民众可谓是普遍的共识。这是因为新型肺炎只有2%多的致死率,远低于SARS(致死率10%以上)。更重要的是,有了“非典”的洗礼与经验,国家决策应对、流行病防控、治理能力等大幅提升,医疗救治与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国民防范意识更强,科技手段更加先进。国家仅用两周时间就锁定了病毒,试剂盒很快研制出来,有效药物研发也在破格推进中,这些都是例证。

新型肺炎疫情对资本市场的短期走势有影响,但不会改变长期“慢牛”走势。

从春节后新加坡股市、港股、美股等走势来看,疫情确实对市场短期的走势形成了比较大的影响。但“A股风向标”富时A50指数在疫情初始阶段出现下跌之后出现反弹,1月30日,尾盘更大幅拉涨逾百点,涨幅从0.3%附近升至1.59%,市场上并没有出现过度的恐慌情绪与表现,可见,国内外对我们的政府有能力尽快控制住疫情发展并采取积极措施重振经济抱有充分的信心。


结尾的话<<<

生物医药行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生物医药企业一向有勇担社会责任、积极回报社会的传统。在疫情肆虐之际,无论是我国经济还是资本市场,都需要生物医药企业挺身而出,成为国民经济与资本市场的“定海神针”。

2020年,我国经济本身面临增速下行压力,生物医药行业正遇政策高压期、增长下行期、转型阵痛期“三期叠加”,不确定性与不利因素本就很多,又遇新型冠状病毒侵袭,稳定增长与加快发展面临更大的压力与挑战。

有利的是,为减少疫情影响,财政、央行、交易所、监管等各级部门纷纷出台有力措施,支持帮助企业。类似“非典”期间,对受影响较大行业适当予以财政补贴、税费减免、信贷倾斜等政策将继续。生物医药企业也应结合突发事件中暴露的问题进行反思,加大新药研发、智能生产制造、电子商务等创新,补短板、强本体,加快实现转型升级,不再像“非典”当年那样短期大涨、年度涨幅回吐,甚至跑输大盘。

QQ图片20200305195346.jpg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