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拉升中药现代研究引擎

发布时间:2020-01-22 16:29:43作者:文亮来源:医药经济报

拉升中药现代研究引擎


近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重点任务分工方案的通知。按照重点任务分工方案要求,工信部等部委将加强中成药质量控制等工作,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中药生产中的应用。

众所周知,中药具有成分复杂、质量不稳定、有效成分不确定等特点,传统的人工中药鉴定方法简捷、快速,但是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经验性。近年来生物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有效地推动了我国中药鉴定技术的开展,逐步发展现代科学鉴定方法,在基源、性状、理化、计算机辅助鉴定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展,建立了更为科学、完善、先进的中药鉴定体系,借此让中药走向世界。随着现代技术的推广普及,整体中药智能制造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中药药效物质研究进展


一般来讲,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可分为中药化学成分研究和药效作用研究。

中药化学成分研究包括拆方研究法、整方研究法、系统分离法、系统生物学技术、分子生物色谱技术与多靶点筛选技术等。其中,拆方研究是近十余年中药复方研究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可发现中药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效成分,但拆方研究因打破了中药复方的整体性,在方药合煎的影响以及各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方面引发学术争鸣。整方研究法可弥补拆方法的不足,常用于复方的研究,而且拆方法与整方法的结合使用,既可克服拆方法的局限性,也简化了整方法中复杂的化学成分,更能系统全面地阐释中药物质基础,更好地体现中药(复方)的整体性。

系统分离方法结合药效学实验研究采用不同的色谱模式与联用技术对中药组分进行分离与表征,最大程度地从不同角度对中药物质基础进行阐述。中药组分系统表征方法深入解析中药全成分、指导中药组分的系统分离、制备的优点弥补了常规色谱分离方法不能有效分离强极性化合物的不足,在中药物质基础研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要注意的是,中药系统中各化学成分的不可缺少性和不可分离性,否则将不能保证中药及复方原有的功用和主治,也就失去了研究意义。

中药药效作用的最初研究方法是以中药或其化学成分对整体动物或对离体器官组织活细胞的研究为主,与西药单一成分的研究方法基本一致。以后逐渐发展出分子中药血清药理学与血清药物化学研究法、中药组学技术、代谢组学研究、中药有效组分联合谱效关系研究法等。

事实上,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中的中药化学成分和药理药效的研究并没有明确的界限,两者通常都有交叉,且互相影响。但由于中药可能出现间接发挥作用的情况,因此,中药药效不等于其已知化学成分的作用,中药药效作用也不等于已知化学成分对个别组织细胞的作用。


现代技术保持中药“原味”


由此可见,中药研究与中医辨证和遣方用药一样需要遵循整体性原则。对个别化学成分、某种化学组分或单味药进行研究,尽管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如何保持中药特色,是中药研究的最关键问题。

很多学者认为,中医药理论的整体观与系统生物学的整体观高度相似,因而提出尝试运用其先进的技术方法解决中医药研究的瓶颈问题的研究思路。但是系统生物学与中医药理论整体观并不完全相同,两种整体观在系统性质、系统结构、元素构成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差别。例如,中医药整体观主要由理论性要素构成,系统结构交叉渗透,强调物质本源一致性;系统生物学则主要由实体性元素构成,系统结构一线贯通、层次分明,强调生物物质发生的因果递进关系。深入探讨两种整体观的差异和联系,可以为突破中医药研究的瓶颈提供研究思路和方法。除此之外,代谢组学在中药复方中的研究也能够体现传统医药的整体生物效应,是促进传统医药和现代医药达到有效融合的重要手段之一,将成为中医药研究的重要工具。

近代中药研究最大的变化是,研究重心从传统的经验积累、整体观等哲学思辨作为中医药理论的顶层设计向下层的中药科学研究转移。无论是中药鉴定还是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都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的引入,但是现代系统论认为整体大于组成部分的简单相加。因此,在科学技术的引入过程中,应该时刻保持清醒的认识,保持中医药理论与已知物质世界的联系,使中医药的物质基础研究不偏离整体观的轨道。


结语<<<


中药现代研究如何能与更高层次上传统中药理论实现统一,是亟需解决的问题。只有符合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体现中医药特色、充分发挥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长处,才能避免现代医学注重局部和靶点施治的短处,中医药研究才能可持续发展。


相关>>


中医药传承创新 多策并用


近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关于印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重点任务分工方案,对中医药行业中长期发展影响深远。

《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重点强调了几个方面:一是强化中医在治未病(预防保健)、慢病等病种的优势,比如在骨伤、肛肠、儿科、皮科、妇科、针灸、推拿以及心脑血管病、肾病、周围血管病等专科专病。二是寻找中医名方,筛选100个疗效独特的中药品种,及时向社会发布。三是完善中医药价格和医保政策。以临床价值为导向,以中医优势服务、特色服务为重点,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时重点考虑中医等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健全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医保支付方式。四是研究取消中药饮片加成相关工作。

在笔者看来,此次发文对中医药行业发展影响重大。一方面,中医药的优势在预防保健与慢病管理;另一方面,“老字号” 要新用,疗效再评价是重中之重,做得好,传统名方将迎来发展的转折点,在治疗领域或出现中长期向上拐点。

而在价格方面,由于中医药的上游是道地药材, 其价格受多因素的影响不断波动,因此,中医药定价需要定期调整,医保支付标准亦要定期调整,并鼓励商业保险进入。通过医保调整,取其精华,将好药及时推广。(张文录 沈瑞)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