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子弹继续飞一年 科学界再问“基因婴儿”

发布时间:2020-01-16 14:20:26作者:王建新 主持来源:医药经济报

转眼一年过去,曾经轰动全球的“基因婴儿”事件似乎已被大众淡忘。但是,并没有被科学界遗忘。

最近美国一份科技杂志《MIT Technology Review》发表了一篇回顾性评论。据称,MIT Technology Review杂志去年也收到了“基因婴儿”的两篇论文。这两篇文章原本打算发表在世界著名的《自然》和《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上,事发后自然没能发表。

在这两篇文稿中,MIT重点讨论了其中一篇“Birth of Twins After Genome Editing for HIV Resistance”。因为这篇文章是目前有关两个现在被保护起来的世界首例“基因婴儿”诞生前后情况唯一的“第一手资料”。

参与这次评论的专家包括一位法律专家、一位体外受精专家、一位胚胎学专家和一位基因编辑专家。这样的一个评论团队,应该说是比较全面的。不出意料,这四位专家对于这项号称全球首次“成功的、创新性的、可以控制HIV传播的突破性研究”给予了非常负面的评价。

[质问1] 是否真进行过胚胎基因编辑?是否真有“基因婴儿”?

法律专家首先严重怀疑这篇文章中的工作真实性,甚至怀疑作者是否真的进行过胚胎基因编辑,以及是否真有这样一对“基因婴儿”诞生。

导致这个怀疑的一个原因是,这样重大的科学研究项目居然只有10个作者挂名,其中绝大部分还是作者自己实验室的工作人员。而参与过这个工作的医护人员无一人留名。他认为,也许这样做是为抹去可能追踪这两个孩子的信息,但这重要的缺失也让人有理由怀疑整个事件的真实性。

现在除了这篇“二手”评论文章外,我们没有其他任何的直接证据证明其中的是或非,因此这样的存疑还有待时间为我们解密。

[质问2] 若真有研究,“基因婴儿”健康怎么办?  

如果“基因婴儿”研究真的发生了,专家们认为大家有理由为这两个孩子的健康和命运担心。即便就作者声称的对于HIV的天然抵抗力来看,这种切除非但不能保护她们抵抗中国主要流行的HIV病毒株,相反会使得他们对其他传染病的抵抗力下降。

[质问3] 若真有效,全球规模“人之初”基因编辑是何场景?

更进一步说,即使这样的基因改变真能导致对HIV的抵抗力,也很难想象我们可能对世界各地处于艾滋病威胁下的孩子都进行这样的“人之初”的第一个“基因手术”。这种全球规模的基因编辑将是“人类末日”。

[质问4] 为何选择这个基因?研发初心何在?  

至于为什么作者选择这个基因变异作为研究对象,也让几位专家非常困惑。按照文章介绍,这对婴儿的父亲是HIV阳性,而母亲已经在准备进行体外受精。在这种情况下,父亲提供的精子会被仔细清洗,去除任何可能存在的HIV病毒。这个方法已经在几十年的实践中被证明是有效和可靠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HIV病毒并不是一个“基因疾病”。胎儿必须在生长过程中接触病毒才有可能被感染。因此,彻底清洗后再进行基因编辑,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一位专家认为,与其说作者是为了防止艾滋病,不如更多地是在为开展这个试验寻找一个理由。

另一位专家更加尖刻地说,声称这样的试验可以“造福人类”,与声称“登月计划让人类到月球居住”一样荒唐。这种评论直指研究人员的心灵:究竟我们的工作是为了人类的健康,还是为了“青史留名”?

很可惜的是,长期以来在研究学界中存在各种原因的“躁动”心理,让很多人失去了自己的“初心”。而“基因婴儿”只是这类问题引发的一个登峰造极事件。

[质问5] 大规模的错误基因编辑,结果和后果如何判断?

除此之外,就这篇文章自己披露的数据来看,这一次的基因编辑结果也非常糟糕,编辑的结果与预想不一样。

这次试验的目的是要“切除”CCR5基因中32个核酸片段。但是,在“植床”前开展的对四个胚胎细胞基因检查表明,没有一个细胞达到了编辑目的。其中两个细胞中的CCR5根本没有被编辑。而被编辑的两个细胞中,有一个仅仅编辑了等位基因中的一个。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居然毫无证据地判断这几个被“切了一刀”的基因大概是没有功能了,并大胆地将这两个被胡乱编辑的胚胎细胞植入了母亲体内。

除了CCR5基因一片混乱之外,仅仅就公布的数据来看,这次的基因编辑已经造成相当规模的错误编辑。

这样的改变究竟会对她们的生命带来什么样的后果?现在根本无法判断。更严重的是,被拿出来检测的几个细胞根本不能代表那些最终被植入体内的胚胎细胞。因此,除非彻底检查婴儿的基因,否则我们无法知道那些胚胎细胞基因被编辑的情况。


结语<<<

可以猜测到,这对父母应该不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但必定已经被艾滋病的恐慌深深困扰,从而接受这样的试验,为孩子求得一个健康生活的机会。父母心可怜,肇事者心可诛。坦率地说,正如那位法律专家所言,我们也非常希望有一天会发现这只是一个“惊天谎言”。但很多线索似乎表明,这件事可能真的发生过,而受害者也许不仅仅只是那两个无辜的孩子。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