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流浪基因”ecDNA 第四次革命主角?

发布时间:2020-01-10 16:35:31作者:王建新 主持来源:医药经济报

最近震动业界的,莫过于Nature一篇论文提出的,ecDNA或许会带来癌症治疗领域的“第四次革命”。此前癌症治疗领域的三次革命分别是:化疗、靶向疗法和免疫疗法。那么,ecDNA到底是什么?


何为ecDNA?

自从基因和DNA被发现以来,我们一直认为,人体DNA和它们携带的基因信息只存在于两个地方:大部分存在于细胞核的染色体中,小部分存在于线粒体中。

但是,细胞基因这个“地月星空”并非是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大约半个世纪前,不同学科的科学家们先后发现,在植物和动物细胞中存在一类游离于细胞核和线粒体外的小型DNA。这些DNA片段一般很小(200~400个核酸),每个片段又很不相同,在细胞浆内到处晃荡,因此被称为“小多散DNA”(Small Polydispersed DNA)。它们大多头尾相连形成一个双链环,所以也被称为“小环状DNA”(Small Circular DNA)。

而随着这个领域研究的进展,最近这类DNA片段又得到一个新的时髦名称——染色体外环状DNA(Extrachromosomal Circular DNA,ecDNA)。

 

为何“离家出走”?

几乎从一开始,细胞中的这些ecDNA就被怀疑是从细胞核的染色体中“脱落”出来的,这一过程被称为“微删除”或者“微缺失”。随着基因测序技术越来越普及和方便,这一猜想逐步得到证实。很多研究已经可以把“微DNA”与染色体中的“缺失”部分对上号,证实这些“微DNA”确实是“离家出走”的。此外,也有很多“微DNA”是染色体中相应基因的复制品。

这些不同来源的“微DNA”不但被抛弃在细胞浆中,有时也会被抛到血液中,成为我们通常检查的cDNA的一部分,我们不妨把它们称为“流浪基因”。“流浪基因”现象在生物界中非常普遍,不但跨越不同的细胞种类,也跨越了不同的动植物。

也就是说,我们原来认为的细胞核中的基因库根本不是“铁板一块”,而更像是充满各种“流浪基因”的一个星空。

这些“流浪基因”为什么要“离家出走”?是因为“外面的世界很大”吗?还是因为原来的细胞核已经不适宜居住了呢?到目前为止,我们还不能完全回答这些问题。

一种可能是因为我们基因组中本来就有一些“移动基因组分”(Mobile Genetic Elements, MGC)。这些组分(比如我们熟知的染色体端粒)在基因库中通常就有很多“重复片段”(repeats)。而这些组分也经常出现在ecDNA中。

另一方面,细胞本身具有的“错位修补”机制(Miss Match Repair,MMR),也有可能导致某些基因的重组和形成ecDNA。更应引起注意的是一些内源性病毒的基因,也会加入到ecDNA中。这些病毒基因片段具有高效重复拷贝的能力,因此如果整合到ecDNA中,就会加快这些基因的复制。


或颠覆人类基因工程结果  

ecDNA的存在,给目前已经非常成熟的基因测序和分析工作出了一个大难题。很明显,不同细胞在不同情况下所包含的“流浪基因”很不相同。因此,除非将“流浪基因”也包括在检测之中,否则检测出的的基因组信息肯定是不完全的。而如果我们可以同时检测到染色体中的DNA和流浪的ecDNA,如何区分这两者也是个麻烦事。因为这两者对于细胞生理或病理状况来说,作用肯定是不一样的。

进一步说,这个问题有可能很大,甚至大到已经宣布胜利完成的人类基因工程结果也值得怀疑了。因为测序所采用的“短枪”法很难判断:那些被打断的基因片段究竟来自染色体,还是来自ecDNA?虽然这些散落的基因片段很小,但最高也可达到整个基因组的百分之几,因此它们对于全基因测序的影响不可小视。


肿瘤治疗新路径  

与技术问题相比,我们更关心的是:究竟是哪些情况使得细胞产生这些ecDNA?细胞又是采用什么机制构建ecDNA?某些特定基因为什么会被包括在ecDNA中?如果这是一个暂时现象,细胞又如何处理这些ecDNA?如果是长期的作用,细胞又如何保留和传递这些ecDNA?这些问题都还是一个个大大的问号。最近的几篇研究报告,不但重新燃起了对这个领域的兴趣,也第一次为我们解开了肿瘤细胞中ecDNA的神秘面纱。

这些研究工作发现,至少50%以上的肿瘤细胞都可以查到ecDNA。而这些ecDNA中还包含类似EGFR这样的“癌症驱动基因”。这些癌症驱动基因看来并非简单地从染色体基因组中被拷贝出来,因为同时加入到ecDNA 序列中的还有一些推动癌基因表达的“驱动子”。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这些特殊ecDNA 是细胞癌变过程中的一环。但是,与染色体中基因变异不同,这些ecDNA在细胞分裂的过程中并不能可靠地从母细胞传递到子细胞。这种不可靠性使得肿瘤细胞变得更加多样,也就增加了治疗的难度。

尽管如此,这些最新研究结果还是让我们看到了一条理解和解决肿瘤细胞中“致癌基因”表达的新的可能性。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