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鼠疫流行与疫苗研发大成就

发布时间:2020-01-10 14:19:05来源:医药经济报

就在几周前,北京市卫健委一份关于发现来自内蒙古鼠疫患者的通告,让一个已经消失近一个世纪的严重传染病再次进入公众视野。而就在这几天,一场以“纪念中国生物百年华诞”为主题的大会也在北京隆重举行。

如果说这两件事有任何关联的话,那么正是百年前一场波及中国东北、华北的鼠疫流行,揭开了中国现代生物的序幕。


鼠疫之害与疫苗诞生


鼠疫是通过啮齿类动物传播的一种极其严重的传染病,在国际检疫中被列为第1号传染病,在中国归于甲类传染病。

历史上的几次鼠疫大流行,夺取了近两亿人的生命。就在上个世纪开始不久,鼠疫再次在全球流行,并在1910年和1917年两次入侵中国,在东北、河北、山东等地流行。当时的中国可以说是贫病交加、内战外乱不断。在这种情况下,国际流行鼠疫入侵不但不可避免,也是雪上加霜。当时的清政府和以后的北洋政府还是先后开展了大规模的防治鼠疫工作。

经历这两次鼠疫后,1919年3月北洋政府决定在北京天坛成立永久性的防疫机构 “中央防疫处”。这也是今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的前身。中央防疫所的建立,也宣告了中国现代生物的开始,至今正好是一百年。百年前为了应对那两次鼠疫流行,中国进口了当时刚刚问世不久的鼠疫减毒菌苗。这也使“疫苗”这个词代替了历史上的“痘苗”,进入了中文词汇,成为一类新型预防性免疫生物制品的总称。


优异的疫苗成绩单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先行者们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甚至在战火纷飞的时代,坚持不断地开展疫苗研发工作。“中央防疫处”最早的研究员、我国现代生物制品科学的重要奠基人齐长庆先生的回忆录,就记载了抗战期间他们一路从北京向西撤退,并最终落脚在兰州的过程。而在这一路上,他们还边走边工作,为所到之地解决人和家畜的病疫问题。这些在述说者口中似乎稀松平常的经历,让我们后来者听闻后有一种莫名的感动。

新中国建立以来,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系统的建立和普及、生物医药工业的进步,使我国流行病预防工作取得惊人的成就。刚刚举行的第19届中国生物制品大会上披露的数据表明,很多我们小时候谈虎色变的严重传染病,如灰脊、白喉、百日咳、乙脑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现在都已经降低到十万分之几发病率。中国发现最后一个天花病人也已经是60年前了。乙肝虽然还是中国的“国病”,但根据其他国家的先行经验,随着免疫人群的增加以及民众生活习惯的改变,慢性乙肝发病率的下降也将是必然的。


老疫苗的新用途开发


另一方面, 从科学角度上看,今天的“疫苗”也已经从狭义的预防性生物制品,发展成为一种广义的预防和治疗性生物药品。“疫苗”对慢性感染和肿瘤的治疗作用正在逐步被发掘出来。各种不同的“治疗性疫苗”产品正在进入临床或者已经在临床使用。

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可以查到的“治疗性疫苗”的临床试验接近3000多个,其中有近百个临床试验标注为来自“中国(China)”。

在这些临床试验中,暨南大学附属福大肿瘤医院发起的几个治疗性肿瘤疫苗临床很有意思。这个肿瘤临床混合使用了五种常用疫苗。其中包括DPT(白喉、百日咳和破伤风)、伤寒、金黄色葡萄球菌、副伤寒A和B疫苗,用于治疗包括肺癌、肝癌、胰腺癌以及乳腺癌等实体瘤。采用“混合疫苗”并非他们的首创,世界第一支治疗性肿瘤疫苗就是一种“混合细菌疫苗”(Multi-bacteria Vaccine,MBV)。其原理是通过激活固有免疫功能,以打通肿瘤特异性免疫通道。

笔者提及这个非主流临床试验,主要还是想从历史和科学发展的延续性,来看中国疫苗的发展。虽然我们还没有看到这些临床试验的结果,但对于那些曾经研发和生产这些预防性疫苗的研究人员来说,看到这些疫苗有可能焕发出“第二春”,也应该感到惊喜和欣慰吧。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