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药企年底“换血” 行业大洗牌来了

发布时间:2019-12-17 17:24:01作者:本报记者 宋一宁来源:医药经济报

药企年底“换血”行业大洗牌来了


时至年底,无论是跨国药企,还是国内上市企业,都频繁出现高管离职与裁员新闻。11月18日,GSK宣布副总裁、呼吸和HIV业务部负责人陈思渊决定离职;11月15日,辉瑞发布其中国总经理吴琨将于年底离开公司……东方财富Choice更是通过统计数据显示,年内国内制药行业有超过550名高管离职。

“近期药政改革风起云涌,本土企业分化、跨国企业转向都带来行业震荡,人员变动在所难免。”医药行业知名战略管理专家杜臣表示。河南动销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高级顾问郑佩亦指出,年底本就是企业管理层的“调整期”,今年的政策环境变动亦在其中“推波助澜”,一定程度上压低了企业对高管和销售人员的用人成本预算,也造成今年年底行业“换血”现象尤为明显。 


红利结束

跨国药企策略变更


近日有消息称,诺华位于上海的中国早期研发中心将关门,今年年底将裁员一批,明年3月再裁一批,虽然回复《医药经济报》采访时指出是公司调整其在华战略,将聚焦于扩大早期临床开发及后期临床试验的规模和领域,而非媒体所称的“关门大吉”,但仍然在业界掀起一阵波澜。

业内人士指出,实际上今年以来跨国药企在华人员变动的消息未曾停止——毕竟今年是“4+7”带量采购落地、扩面的第一年,集采政策变动之大举世罕见,同时医保目录“腾笼换鸟”、谈判相继进行,迫使跨国药企在华策略出现变更。

对此,杜臣指出,以往跨国药企的原研药即使过了专利保护期,进入国内仍有政策优惠,得以在全球普遍进入“专利悬崖”之时在国内依旧保持价格坚挺,但这一现状正在被彻底打破。“跨国药企的态度转变非常明显。之前第一批‘4+7’带量采购招标时,仅有阿斯利康等少部分跨国药企降价参与竞标,但在‘4+x’全国扩面的竞标中,多家跨国药企‘削尖了脑袋’也要进入集采。这是因为决策层面认清了(过了专利保护期的)原研药‘红利期’已经过去的现实,如今与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站在了同一个起跑线上,不得不进行战略调整,也随之带来人员变动。”

同时,有业内人士指出,很多跨国药企裁员的对象都集中在医药代表、高失败率的新药研发部门人员,而非核心业务部门人员。郑佩对此深表赞同:“随着集采扩面和国家层面医保谈判不断推进,以往‘销售驱动’的局面一改原貌,企业更需要在学术推广、政府关系、公共关系等方面进行人员和资源的配置,这对于企业来说是一个‘消费升级’的过程,也意味着我国医药市场不断成熟。”


变动频繁

国内药企“新常态”


尽管以“4+7”带量采购为开端,如今扩面至全国的医药政策调整早已落地生根,但在杜臣看来,实际上仍然有一部分企业高管至今还未觉醒,甚至幻想市场会回到几年前的状态。他点明这种想法是不现实的:“以前,国内大部分药企是仿制药与创新药‘一体化’经营(虽然真正的创新药寥寥无几),但未来,仿制药企业与创新药企业势必走上两条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

杜臣指出,创新药企业与仿制药企业的经营模式和发展思路全然不同,对于高管人才的需求也绝不相同。其中创新药企业势必招募很多在跨国企业有实践经验的海归博士。对于这部分人才来说,无论精通研发还是谙熟市场运营,都有机会在国内企业一展宏图,兼通两者的更是炙手可热、供不应求的人才,“但是样样通、样样松的求职者便难免被越来越专业化的市场淘汰。”

同时他谈到,中国14亿人口不可能100%用创新药,目前全球最发达的美国市场在数量上仍然有80%的药品是仿制药。所以疗效确切、安全性好的高品质仿制药仍然有发展空间。而目前对于仿制药企业来说考验最大的是技术水平或者说是技术创新能力、运营效率和大规模药企组织能力。“仿制药之间的比拼从‘拼营销’,转变为优质产品之间‘拼低价’,故能够从生产结构上大幅降低成本的专业人员会更受青睐。”

另外,杜臣提及,企业决策者的经营思路才是企业的“生命线”,而决策者的“思想革命”才是盘活企业的重中之重:“过去,很多药企每过两三年便更换一次首席执行官,然而企业老板总是对企业的发展状况不满意,其实这反映出企业最核心的问题,还是最高层决策者的经营思路问题。”

对于目前国内医药人才市场,郑佩谈到,很多企业的院内市场被挤压,不得不将目光放在院外市场和基层,包括药房、第三终端和OTC等渠道。但药企在该方面人手不足,便不得不从这些领域“挖人”,造成一部分人员流动。反观销售人员方面,则如业界传闻那般并不乐观,“将来或许不需要那么多销售人员了,但学术推广、商务拓展等方面人才还会有较高的市场需求。”而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药代转型学术推广也是目前较为普遍的职业发展路线。

在郑佩看来,现阶段行业的“洗牌”有利于真正有价值的药品更好地为老百姓服务,对于医药产业的升级、医保资金的节流、创新药的发展和医生专业水平的提升都有重要价值。杜臣亦指出,无论是跨国药企还是国内药企,都会跟随政策和市场不断地进行战略调整。至少在最近几年,“变化”将会是国内医药的“新常态”。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