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大”“小”PK胜负未分 小分子药仍唱主角

发布时间:2019-12-02 15:12:31作者:徐铮奎来源:医药经济报

与其它行业相似,创新产品永远是医药行业追求的目标与方向。

在21世纪初,由于医药市场上重组DNA蛋白质类药物新品迭出,销路异常火爆,在世界畅销药品排行榜上占尽优势,故当时有行业专家预言称:今后10~20年,全球医药市场将从“小分子药物为主”转为“以大分子药物为主”。

如今,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即将结束,这一预言并未成为现实。迄今为止,小分子药物仍是国际医药市场上的主要品种。

“小分子药物”即“化学合成药”,因其分子量普遍较小,故被称为“小分子药物”。相比之下,蛋白质类药物(如重组DNA基因工程药品)通常都有几百万的分子量,故被称为“大分子药物”。


“沉默的多数”

在很多疾病治疗中不可替代


虽然大分子药物(指蛋白质/多肽类药物)确实有良好疗效,但它们在很多方面仍无法与小分子药物相比。虽然小分子药物属于“沉默的多数”,但在很多疾病的控制与治疗上,小分子药物发挥着巨大且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消炎镇痛类药物、抗生素/抗菌剂类、激素类,都是小分子药物里的典范。如果没有它们,临床医学将难以为继。

据美国波士顿大学的Cohen教授撰文,目前小分子药物数量约占全球治疗药总数的90%。Cohen教授的这一结论并不令人吃惊。因为蛋白质类药物虽然对多种疾病十分有效(尤其恶性肿瘤、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罕见病等),但小分子药物治疗的疾病谱远比大分子药物更宽泛。并且,药学界研发小分子药物的历史比蛋白质类药物更为悠久。可以认为,小分子药物已形成一个庞大的家族(从数量上说,化学合成药的品种及数量远超蛋白质类药品)。

2016-2017年,美国医师开出数量最多的处方药名单里,前20的药品中有17个是小分子药。而且,同期世界十大畅销药物中有一半是小分子药,分别为:阿立哌唑(销售额76亿美元)、左旋奥美拉唑(销售额65亿美元)、瑞舒伐他汀(销售额59亿美元)、丙酸氟替卡松(销售额52亿美元)、索磷布韦(销售额48亿美元)。上述例子表明,小分子药物的地位与作用是蛋白质类药物无法取代与撼动的。


潜力何在?

揭秘三类畅销不衰的“小分子”


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我们以国际医药市场上畅销不衰的3种小分子药物为例,来证明其重要性。它们是:1.以阿司匹林为首的化学合成解热镇痛药物;2.激素类,以可的松为代表;3.以特定疾病为目标开发的小分子特效药物,如几年前上市的抗丙肝药物索磷布韦。

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可谓全球上市最早的元老级药品,是家喻户晓的老药,早在120年前即已上市。目前,除了解热镇痛老用途外,阿司匹林还拓展出多种新用途,包括抗血小板凝聚(预防血栓生成)、预防阿尔茨海默氏病、预防癌症、抗肺纤维化等。目前阿司匹林原料药的全球年消耗量超过4万吨,且仍在不断增长。

以可的松为首的激素类,也是世界级的畅销药大类品种。医学专家认为,激素的用途很广,从消炎到抗过敏等,因此,每个人在其一生中某一时刻都曾用过激素制剂。由于几乎没有什么大分子药物能够取代激素的用途,预计今后激素类药品仍将是医药市场上的主打品种。

一些定制小分子药物,如抗丙肝药品索磷布韦(Sovaldi,索华迪),一经推向市场就受到医生和病人的欢迎。国际医药市场太缺乏这类疗效显著的新药了。索磷布韦一上市就创下年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的惊人业绩。

举这些例子是为了说明,千万不要轻视小分子药物拥有的巨大潜力,人们永远不可能预测下一个重磅炸弹级的小分子新药是什么产品。因为正在研究之中的小分子新药品种成千上万,从中开发出针对某一难治疾病的新药肯定能赢得丰厚市场回报,就像索磷布韦一样。

小分子药物畅销国际市场还有一个因素是,其生产工艺与大分子药物(如蛋白质多肽类药)不同,前者是化学合成,而后者须借助基因剪切等工艺制成“杂合瘤”等植入真核细菌内,再经发酵和破壁等复杂工艺获取成品药物。故工艺异常繁复,成本较高。相比之下,化学合成药的产量大,成本相对于大分子药物而言要小得多。这也是小分子药物生产的优势之一。


增速高于行业平均值?

仍为各大制药巨头开发重点


据咨询公司Mordor Intelligence报道,2018年全球小分子药物市场估值为2936.385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全球小分子药物市场总值将达4688亿美元左右,平均年复合增长率为8.9%,远高于世界医药市场的复合增长率(4.7%)。

那么,为何小分子药物更受市场欢迎?据业内人士分析,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慢性病发病率正在快速上升,而慢性病基本上都需要使用小分子药物来治疗。

二是从价格上看,小分子药物一般都要比蛋白质/多肽类大分子药物便宜很多。不少国家政府出于节约国民医疗费支出的考虑,都会鼓励本国医生多使用便宜的小分子药物,少用昂贵的蛋白质多肽类药物。对于自费病人来说,毫无疑问价格便宜的小分子药物更适合他们的钱包。蛋白质多肽类药物虽然对某些疾病(如恶性肿瘤)确有良好疗效,但它们的价格实在太贵了(如有些蛋白质类药品,病人一年药费需要十几万甚至几十万美元)。

也正由于以上因素,小分子药物仍为各大制药公司的开发重点。小分子新药开发领域包括肿瘤、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病、代谢系统疾病(如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胃肠道疾病、骨科疾病、感染性疾病、皮肤病、免疫系疾病等。

就小分子药物的开发情况而言,以美国为首的北美洲及欧洲占有绝对优势。据报道,2016-2018年间上市的小分子新药中,约有90%为欧美厂商开发,而亚太地区国家开发的新药只占剩余10%份额。这表明欧美国家仍为世界主要新药(包括小分子及大分子药物)的研制基地。另据统计,开发上市小分子新药数量最多的制药公司依次为:No.1辉瑞;No.2百时美施贵宝;No.3默沙东;No.4勃林格殷格翰;No.5葛兰素史克。


与大分子药PK

胜负难分,谁将是胜者?


从医药行业总体发展趋势看,小分子药物占新药开发的压倒性优势。美国FDA在2010-2017年间批准上市的新药中,76%为小分子药物。而大分子药物(蛋白质多肽类)以疗效突出、盈利率高等优势与小分子药物竞争。

有市场分析师指出,小分子药物虽在数量上占优势,但大分子药物的市场销售额并不比小分子药物低多少(主要还是因为它们的价格非常昂贵)。

另据国外风投公司协会的报道,实际上风投公司投给小分子新药的项目资金远高于投给蛋白质多肽类新药项目。该协会负责人称,77%的风投资金投给了小分子新药开发项目,而只有23%的资金投给了蛋白质多肽类新药。由此看来,小分子新药项目似乎更受风投基金的青睐。

而人工智能(AI)成功应用于筛选具有靶向作用的小分子新药实践,为今后大量疗效显著的小分子新药的开发上市带来新的曙光。

综上所述,小分子药物与大分子药物之争迄今尚未分出胜负。人们很难做出预判——谁将是国际医药市场的胜者?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