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资本活跃、呈两位数增长 医药流通“洗心革面”

发布时间:2019-11-13 16:19:58作者:本报特约撰稿 牟琼来源:医药经济报

长期以来,传统医药批发企业并不被资本市场青睐,即使是千亿医药流通巨头亦无法位列医药板块市值排行榜前三甲,这也充分反映出行业微利化运营、增长预期有限的客观事实。

然而从2019年上半年的经营业绩看,医药流通的头部企业已经开始享受到行业集中度提升的红利,四大巨头和区域龙头们销售收入都取得了两位数增长。特别是四大巨头的分销业务,营业收入、利润均收获了两位数增长。

亮丽增长的背后,无疑是企业在产业变革轨道上把握住了相应的机遇。


资本市场不平静

波澜迭起,剑指规模与增长

  

近期我国医药流通资本市场颇不宁静。

9月,白云山发布公告称,将分拆旗下控股80%的广州医药赴港上市。业界普遍认为这是集融资解渴、厘清业务与估值提升多重利好之举。

10月22日,重药控股发布公告,控股股东重庆医药健康产业有限公司公开挂牌转让49%股权项目的最终受让方为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及其控股子公司中国医药组成的联合体,挂牌底价为人民币41亿元。这标志着坊间流传多时的重药混合所有制改革终于靴子落地,这也是继上海医药收购康德乐后,我国TOP15医药流通企业之间的又一次大手笔并购。

紧接着,10月23日,中国医药发布公告称,拟出资22.59亿元受让重庆医药健康27%的股权。中国医药表示,参与本次交易有利于提升中国医药的行业地位和市场影响力,实现医药品种和市场的共享。重庆医药在重庆市医药商业市场占有率超过80%,通过本次交易,中国医药可迅速扩展医药市场。此外,二者在工业品种剂型及生产销售、健康医养等方面可实现全方位协同。

据笔者观察,10月22日至10月23日,重药控股、中国医药两大医药商业龙头的股价都表现平平,并未收获亮眼走势。业内也是各种声音激荡,毕竟41亿元仅是挂牌底价,49%的股权理论上尚无法实现财务层面并表,而此前挂牌条款中也明确后期还连带有一系列投入,这些都为本次商业龙头之间的最终整合形态与交易价格蒙上了一层不确定。加之近来国家带量采购扩面影响深远,“一票制”等政策解读再次甚嚣尘上,因此,资本市场也一如既往表现出对传统医药流通企业的“不感冒”。

然而可以确定的是,在政策压力加大、产业化竞争加剧的当下,规模化运营的医药龙头在资本市场的一波波操作是在寻求进一步扩大规模,获得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高增长。事实上,从2019年上半年医药流通上市企业的经营业绩看,后“两票制”时代,头部企业已经开始享受到行业集中度提升的红利。


上半年业绩

“头部企业”交出亮丽成绩单


四大巨头分销业务夺目,“两位数”增速   

据商务部统计数据,2019年上半年全国七大类医药商品销售同比增长8.84%。而同期四大全国性医药流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均取得较为可观的增长。从分销业务看,四家巨头均收获高于市场平均增速的两位数增长。(详见表1)

国药控股不仅取得了药品分销业务的华丽增长,其零售、器械业务都表现亮眼。近年来,国控大力推动批零一体化战略落地,完善零售网络布局,国大药房引入战略投资者WBA,引进国际化的品类管理经验,助力形成差异化竞争力。器械板块战略性收购中科器,同时短平快布局诸多小型器械公司,以提升整体器械流通规模。总之,在医药分销、医药零售与器械流通领域,国控以庞大的老大身姿牢牢盘踞第一的位置。

华润、上药同为医药工商一体的大集团。上半年,在商业领域两家企业均未见大并购,但都通过拓展SPD服务、深化基层社区覆盖、工商联动等手段巩固分销业务。同时,二者创新业务多元化增长成绩斐然,在器械、进口、B2B、电子处方、DTP、三方物流、商业保险合作等方面均大踏步前进,增速夺目。

九州通在2018年重新定位了核心业务、战略业务,如今发展策略明晰,各项业务发展迅猛。尤其是在前三大企业稍显式微的零售药店、第三终端、B2B电商等板块,九州通实现收入增速与盈利能力双高。


区域龙头业务创新,增育新增长点  

再从上半年区域龙头的经营表现看,各家企业收入也实现了两位数增长(详见表2)。除医药市场整体回暖、各家企业实施规模数量不等的并购外,亮眼的成绩离不开区域头部企业在消化“两票制”利空影响后迎来的渠道整合利好。

值得注意的是,业务创新已成为驱动龙头企业增长的重要法宝。如南京医药的中药药事服务业务在南京和福州区域持续深化,中药煎制服务处方量和销售额增幅显著;重药控股、国药一致、鹭燕医药器械业务同比增速均超50%,柳药股份器械业务销售增长超30%;华东医药积极对接浙江省卫健与医保部门的慢性病门诊保障项目,并与阿里健康合作打造医院处方外配平台。

总之,面对纷繁的政策变革,各家龙头企业通过调整业务结构、深化组织变革,广泛开展工商合作、政府合作、批零协同,积极布局新零售、器械、医美等领域来应对挑战、培育业务新增长点。


变革出机遇

预期的挑战,增长的秘诀

 

增长伴随挑战,更与机遇相随

医药商业作为供应链中间商角色,每逢政策变革,首当其冲受到挑战。远有零差率政策下医疗机构不约而同拖欠货款;近有以“4+7”为代表的药品降价潮前,企业直接面临相关品种销售收入减少而实物量大幅增加,致使运营成本、特别是物流成本支出增加,盈利能力下降。此外,仿制药过评目录、国家重点监控品种目录、国家谈判品种目录等各种目录的变化,也挑战着流通商的反应速度、品种结构、资金实力等,个中羁绊、各类荆棘,余不一一。

笔者回顾医药流通行业从业的多年,几乎每年预算季审视分析行业,挑战都是巨大的。近几年来,企业之间的分化也是明显的,何以部分企业能在多年的挑战之下收获亮丽的增长?当然,各家企业都有各异的增长策略,但增长的背后无疑是企业在产业变革的轨道上把握住了相应的机遇,如并购的机遇、药房合作的机遇、医院供应链服务的机遇、政府合作的机遇等。


仿制药方向明确,非标药也有作为   

当前,正如《圣经》所云,“太阳底下无新鲜事”,行业面临的绝大多数挑战都是有预期而无意外的。随着产业变革逐步深化,政策脉络也愈发清晰。

仿制药方面,国家集采推动仿制药产业链更加透明,上游仿制药供应商的集中也一定带来医药流通企业的集中,因此集采对终端覆盖良好、质量与成本控制能力强、物流实力雄厚的医药流通企业是相对有利的。而质优价高的落标品种在非标市场的维护与拓展则可为部分企业带来增量。


创新药商业化抢跑,各种“打法”   

创新药作为未来医药产业利润最重要的来源,亦有不同的打法和机遇。目前巨头之间就进口创新药国内总代及国际供应链服务的竞争已趋白热化,而多数医药流通企业也通过布局DTP药店(尤其是DTP院边店的方式)来占领创新药商业化的入口。同时,一些企业通过与保险公司合作,创新高价药支付方式,助力高价创新药的可及性与可支付性。


器械、医美、中药、电商……   

增长是一切企业问题解决的入口。人口老龄化及人民追求健康生活的需求上升是医药流通产业增长最强的底气和助力,而企业增长的分化则来自于各自的变革与创新。

大健康蓬勃发展孕育出的增长机遇前所未有,器械、医美、中药、第三方物流、电商、临床试验已成为头部企业培育增长优势的重要法宝,内部挖潜、集约协同、外部合作、创新服务,医药流通产业的前景依然无比光明。

QQ图片20191113161958.jpg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