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2020年处方外流规模有多大

发布时间:2019-11-06 19:54:30作者:特约撰稿 傅书勇来源:医药经济报

打开政策通道,盈利模式初具雏形

2020年处方外流规模有多大


9月6日,全国首个省级电子处方信息共享平台在甘肃省全面启用,该平台由省卫健委牵头,联合专业第三方处方共享平台技术搭建方共同建设。

目前,该平台已经在省级8家公立医院、各市州三级公立医院、全省区域综合医改试点县(区)部分二级公立医院开展试点,2020年将在全省二级以上公立医院推广应用。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该平台的全面启用,打开了我国省级政府推动处方外流的闸口。

粤桂辽推进力度最大

其实,早在2018年4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已印发《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8〕26号),文件中提到:探索医疗卫生机构处方信息与药品零售消费信息互联互通、实时共享。

2018年5月以来,据不完全统计,约有16个省相继发布类似文件,梳理发现,广东、广西和辽宁三个省份政策推进力度较大,均明确提出:推广处方流转平台,且可以委托第三方参与处方流转、药品物流配送,典型代表为易复诊梧州模式。其他省仍处于“探索医疗卫生机构处方信息与药品零售消费信息互联互通、实时共享”的试点阶段。

众所周知,我国政府鼓励处方外流的主要原因是破除“以药补医”机制,让医院回归医疗属性,实现医药分开、合理用药,减轻患者药费负担。

伴随着国家医保局的成立,加上DRGs支付改革、“零差率”“药占比”、耗材“零差率”、辅助用药目录等政策深入推进,医院药品销售额逐年放缓,医院药房已经从原来的利润中心转变为成本中心,公立医院不再主动控制处方外流。同时,推动医院处方外流也已成为本届政府以人民利益为中心、深化医疗体制改革、满足人民健康需求的重要施政目标。

外流70%规模超2000亿元

由此可见,处方流转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先期流转的药品以门诊用药为主,包括常见病、慢病用药、新特药、肿瘤药等。虽然一些新特药和肿瘤药已纳入医保,但实际操作中仍面临“进院难”问题。一方面是因为“药占比”指标约束,很多公立医院为了完成“药占比”,尽量减少采购新特药和肿瘤药等高值药品;另一方面,这些药品存储成本较高,尤其是高值靶向制剂、单克隆抗体等特供冷链药品需全程冷链管控,长期存储这些药品会增加医院存储成本。若财政补偿不到位,或医疗服务价格不能及时调整,医院就不会采购这些药品,因此,这些药品可能会优先处方外流。

根据2014-2018年《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2013-2017年我国门诊药品销售金额呈现上升趋势,从2013年的1975.7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2810.7亿元,由于数据增长趋势呈现线性变化,因此,可以建立线性预测模型y=209.18x + 1799.2,R2=0.99,拟优度较高。利用该模型计算2013-2017年数据误差率,最大1.7%,最小-0.6%,平均约为1%,预测精度较高。

事实上,处方外流规模取决于地方政府推进力度、医保支付政策、院外零售药店承接能力等因素,但可以医院门诊处方金额的适当比例进行估算,如以10%、30%、50%和70%可估算2018-2020年处方外流金额,具体数据如图所示。

由此可知,即使门诊处方外流比例为10%,2018年处方外流金额也能达到300亿元,若到2020年处方外流比例达到70%,那么处方外流金额可达到2430.8亿元。根据米内网数据显示,2018年药品零售终端销售额3919亿元,年均增长速度约为7.5%,由此可预测2020年药品零售市场可达到4529亿元,而处方外流金额则可达到整个零售市场的54%左右。

处方外流仍存壁垒

在实践操作中,处方外流仍存在一定的壁垒,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院外药房能否和医院一样实现医保报销。目前,院外药房只能用个人账户医保基金或现金支付,而医院门诊药房超过起付线后可以按比例报销,因此,如果处方外流部分不能够用医保基金支付,则会成为处方外流最大的障碍,何况城乡居民医保已经取消个人账户,仅靠城镇职工个人账户和患者现金支付,处方外流规模必然会大打折扣。

二是社会零售药店的现状是多小散乱,多数还不具备承接处方外流的能力,自身药学服务能力不足和运营效率较低导致这些药店难以承接处方外流。DTP药房理论上可以承接处方外流,一些大型药品流通企业正在积极布局,如国药控股、上海医药和华润医药等已经开始新建或收购DTP药房,一些大型连锁药店也开始向DTP药房转型,但数量有限。其他企业正在进入处方外流市场,或者新成立DTP药房,或者与传统连锁药店合作,进行升级改造,如九州通和步长合作,叮当快药和医联合作。

三是伴随着全国集采稳步推进,医院的药品中标价格可能比药店更便宜,反而导致处方回流到医院。另外,即使药店加入全国集采序列,但是由于缺乏执业药师和必要的药学服务设施,以及中标药品较低价格空间,导致药品厂家缺乏积极性开展动销,药店缺乏有效方式吸引患者,难以为患者提供增值药学服务,可能无法承接这部分药品的处方外流。事实上,一些习惯了厂家动销模式的传统药店,还未找到一种合理、有效的承接处方外流的模式。

由此可见,目前处方外流只是打开了政策通道,而产业链上下衔接、各利益方盈利模式以及运营模式还会在实践中慢慢摸索,患者也要适应这种模式。在政策推动、市场格局变化中,那些积极主动承接处方外流的零售企业,会通过不断试错找到处方外流承接方式和盈利模式,其他传统零售企业可能会在等待中慢慢失去处方外流的市场机会,最后可能会黯然退出药品零售市场。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