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携手集采品种 开展新普药运动

发布时间:2019-11-05 17:40:51作者:刘峻来源:医药经济报

携手集采品种 开展新普药运动


对于此次“4+7”全国扩围出现的超低价和外企加入降价战团,笔者并没有那么吃惊,因为任何价格都有可能,哪怕是低于成本的价格。问题是,很多人认为,有些产品的超低价已经低于成本线,将无法保障质量和供应。

药品的定价主要考虑生产成本、研发投入、营销费用和企业利润,还有一个关键因素是销量。当某产品的历史销量很大,企业已经收回研发投入,或研发投入较低,考虑到未来可能的总销量,就可以不考虑研发成本。

重在供应而非价格

药品价格中的营销费用通常占药价的50%~80%,国家集采的目标就是挤掉这一部分,所以药价50%~80%的降幅并不令人意外。按照医药云端工作室的统计,本次联盟采购共有77家企业,产生拟中选企业45家,拟中选60个品规。

与联盟地区2018年最低采购价相比,拟中选价平均降幅59%;与“4+7”试点中选价格水平相比,平均降幅25%。大家的关注点都集中在价格绝对值超低的品种上,其实整体降幅还是正常的。一旦药企把毛利目标定在生产成本之上的5%~10%时,超低价格就出现了。然而,生产成本的底线还是可变的。

生产成本由企业厂房和设备投资折旧等固定成本,以及原料、人员和能耗等变动成本组成。很多药品的生产共用生产线,如果药企不计算固定成本的分摊,同时拥有最低的原料药价格,做好生产成本管控,就能达到令人难以置信的成本线。对于以低价仿制药为主的药企,例如正大天晴、华海、京新、齐鲁等,最大的挑战就是规模化和低成本运行的能力。

但是一个生产企业怎么能连固定成本分摊都不计算在内呢?当厂房和设备同时生产利润较高的其他新药,而设备和人员的使用效率没有达到满负荷时,是可以做出这个决策的。这当然也会带来一个问题:一旦共用的设备和人员满负荷运转,这些低毛利药品就只能靠边站,导致药品供应不足的问题。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药品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员陈昊教授反复强调:“药品质量和保障供给是一切药品政策的前提,过低的价格必然带来质量和供应的隐患。”对于将来可能存在的供应不足或停产问题,确实需要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

至于社会上普遍担心的质量问题,行内人应该理性看待。药品的质量还是由国家药品生产监管的力度决定。只要监管严格,即使价格降低,药品的生产质量依然有保证。如果监管不严,违法成本低,即使有价格空间,还是会有药企偷工减料,影响质量。对于降价的药企,国家肯定会加强药品质量监管。

低毛产品走大流通

比较有趣的是,两次集采中,各家药企之间的价格博弈策略。这背后就是博弈论,是可以通过数学模型推算的。第一轮“4+7”集采,中选品种普遍获利颇丰,虽然降价幅度很大,但并没有逼近成本线,而销量高于预期是有多方面原因的:

一是国家医保局高度重视,完成采购目标上升到政治层面,各级医疗机构执行较好。

二是“4+7”地区成为价格底地之后,还是虹吸了周边的用量。

三是宣传力度大,患者知晓度高。

第一轮“4+7”时,很多药企没有报出最低价,主要就是担心量能否得到兑现,同时还有其他非集采地区存量的保底。第二轮25个地区扩面集采,情况就有非常大的不同:一是不再担心量的兑现,二是没有退路。

过评企业数在3家以上的品种,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价格真正逼近(不知道有多近)成本线。那么,毛利这么低的产品,对药企还有什么意义呢?难道仅仅是为了提高厂房和设备的使用效率吗?会不会是为了竞争性报复,与竞争对手同归于尽?事实并非如此。

低毛利药品可以通过商业流通的广覆盖,取得可持续的销量,这就是一直存在的我们不太关注的“普药模式”。“普药”泛指那些临床依然广泛使用且使用多年的常规品类,技术含量低、同质化严重、价格很低,完全依靠商业公司的配送渠道,没有临床推广。

“普药”没有准确的定义,所以也没有精确的数据。据上药的专家估测,大约在1000亿~1200亿元。中国还有一批完全依靠普药生存的药企,虽然很艰难,但依然活着。那么以新药为主,或同时有原料药生产线的药企,有几个普药品种,借国家政策走“大流通”,这个想法没毛病。

利好县域慢病管理

很多年前,业内就在讨论:过了专利期的原研药应该出现“专利悬崖”,仿制药必将走向普药化的道路。这个“必然”拖了这么多年才来,而且有国家医保局保证销量,更没有必要为超低价大惊小怪了。

这次第二轮扩面集采的超低价品种算是加入了普药阵营,这些产品与其他普药相比,身份上有很大的不同,即国家医保局统购统销,有通过仿制药一致性评价证书的加持,或者干脆就是贵族转平民的原研药。

调脂、降压类慢病用药价格不仅降价幅度大,药价绝对值也很低,每片几分钱,每盒几元钱,非常利好县域市场的慢病管理。城乡医保的筹资水平本来就低,今年国家正在推行慢病门诊报销统筹,慢病用药降价确实能大幅减少城乡医保支出的压力。

如果国家医保政策能把降价的慢病用药一路推到基层医疗机构,成为真正的“基药”,那么降价药企在低毛利率的情况下增加总利润,医保控制了慢病医疗费用,患者医疗负担减轻,就可实现三方共赢。

理论如此,但在现实中没有那么简单。低价中选的品种替代城市医药市场现有存量并不难,进入县级医院却有点困难,进入县域基层市场就更难了。阻力在哪里?可能也没有阻力,而是没有存量,也没有动力。没有动力,产品就下不去,即使下去了,可能临床医生还是不用。

不要一说到“动力”就往回扣那边想。别忘了,“质优价廉”只是笔者这么认为,大部分人,包括医生和患者都认为:“这么便宜的不会是好药。”如果是进口产品,还会担心是假药。

县域市场非常需要质优价廉的药品,笔者一直呼吁:唤醒普药中质优价廉的品种,与国家集采后的新成员一起,开展“新普药运动”,改善县域基层的诊疗现状。但需要县域卫健、医保部门、县级医院、商业流通企业和药企的共同努力。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