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省医保增补以“442”原则废除 地方企业“时间换空间”

发布时间:2019-11-05 17:11:19作者:本报记者 宋一宁来源:医药经济报

省医保增补以“442”原则废除

地方企业“时间换空间”


10月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国家医疗保障局副局长陈金甫指出,会通过和卫生部门的合作包括推进一系列的改革、降低成本、提高绩效。鼓励在医保目录内优先选用甲类药品、国家基本药物,还有招标采购中选的药品,从成本上做到可控。与此相应,日前业界消息称,国家医保局已确定了省增补医保药品目录的调整方式:地方增补的目录将按“442原则”在三年内消化完成,分别按各省增补数量的40%、40%、20%比例进行废除。

对此,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胡善联评价道,以往国家医保政策强调地区间经济水平的差异,允许地方各省市自行增补、修订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基本医疗保险药品报销目录,造成过度分权。而长达10年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实践证明,要改变“看病贵、看病难”的顽疾,从集权到分权,再到集权,是我国卫生改革经验之大成。

地方增补“架空”国家目录

“一个目录”在路上

以往,政策规定省级单位根据当地疾病谱和用药习惯增补医保目录,“增加和减少的乙类药品品种数之和应控制在全部乙类药品总数的15%以内”。但业内人士指出,实际上很多省都没有按照15%的上限要求来限制医保目录药品数:例如2018年北京新增医保药品476种,药品品种达2986种;广东在2010年医保增补了426种药物,均超过15%的比例。

因此,以往药品没能进入国家版目录,还有可能进入省增补目录的机会。河南动销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高级顾问郑佩谈到,长期以来,地方医保增补容易将国家医保目录架空,倾向于保护地方企业,且中标价存在一定虚高成分,导致了医保资金的过度支出。

胡善联指出,过去药品企业争相进入不同地区、不同医保制度的药品报销目录,不仅浪费了大量的管理成本,也是造成地方贿赂腐败的根源之一,但此类“竞争”对降低药品的虚高价格和药品费用而言并没有带来实质性的改善。

而在今年8月20日,国家医保局发布《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的通知中提出“明确地方权限,各地应严格执行《药品目录》,不得自行制定目录或用变通的方法增加目录内药品,也不得自行调整目录内药品的限定支付范围。对于原省级药品目录内按规定调增的乙类药品,应在3年内逐步消化。消化过程中,各省应优先将纳入国家重点监控范围的药品调整出支付范围。”

该举措意味着,常规药品不仅失去了各省增补的机会,甚至要在3年内从省增补目录中调出——特别是进入国家卫健委公布的重点监控目录的20个药品,除了被调出新版国家医保目录之外,在未来的三年里还将被优先调出省级增补目录。

对此,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卫生管理与政策中心主任蔡江南评价道,国内目前存在为数众多的中小规模药企,其大都产品线单一、缺乏核心创新能力,一直以来受到地方政府的保护,靠进增补目录存活——这实际上是非常不健康的现象。“如果药品无法在自由竞争中获得市场,那么让它们慢慢消失,对于我国医药产业集中产能、走向规模化,以提高创新能力,可谓大有裨益。”

增补大门彻底关闭

地方企业何去何从?

实际上,自从2017版国家医保目录出台之后,业内人士已开始明白,“进入一个目录就实现高增长”的时代早已远去。在控费的大背景下,“剩者为王”成行业新共识。对于药企,尤其是对于核心产品被国家医保目录剔除、或省增补产品未能进入国家目录的制药企业来说,当务之急,就是要认真梳理相关各省医保增补情况,“以时间换空间”,把存量资源盘活。

之前,黑龙江等省份发布文件,在基层适度放开非基药,或对基层长期以来的用药难现象予以缓解。江西、重庆、湖北、浙江、山东、陕西等地区也陆续发文,按照20%~50%不同比例放开基层非基药采购。业内人士认为,我国以乡镇卫生院为代表的基层终端市场,部分基本药物严重缺少,临床需要亟待满足。只要企业找准市场定位,下沉到基层,“非基药”也有出路。

郑佩亦指出,在取消地方医保目录增补的大环境下,地方增补目录中符合DTP零售特点的品种,可以尝试在3年内逐步将核心市场外移到药店。但在山东、上海、浙江、广东先后出台相关医保零售药店采购改革方案的背景下,此举或仅能帮助相关企业实现“软着陆”,无法从根本上盘活企业。

而胡善联认为,放眼全球,凡是实行医疗保险的国家,药品报销目录都是统一制定的,只有各个医院的临床使用药品清单可从医保药品目录中根据临床需要选出一部分。目前,我国已经涌现出一批产能集中、做大做强的处方药企业,对地方上一些中小型,没有按时完成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企业,应该予以兼并、淘汰和关闭等措施,让地方保护主义无处遁形。

中国工程院院士、原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樊代明也在报告中讲到,现阶段一系列政策影响深远,可能会使得国内2000多家制药企业消失。但当中国仿制药水平和国外的原研药达到一致的时候,当中国的原创新药在疗效、安全性方面得到全球临床数据支持的时候,当我们的生物类似药无论规模还是疗效都达到国际标准、进入国际市场的时候,中国药企做大、整合、做强的时代才真正到来。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