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药品检查员队伍落地 除了GMP,原料药深挖工艺优化

发布时间:2019-10-14 15:43:16作者:石正国来源:医药经济报

药品检查员队伍落地

除了GMP,原料药深挖工艺优化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建立职业化专业化药品检查员队伍的意见(国办发〔2019〕36号)》。随着我国药品生产法治时代到来,药企需要深度理解和挖掘生产工艺管理,严格执行药事法规,而不仅仅是药品GMP规范的要求。其中,原料药生产工艺研究及优化工作量相当大。

与产业过程相结合

药品生产工艺研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为新研发的药物品种研发易于组织生产、成本低廉、操作安全和环境友好的生产工艺;2.在药物研发和生产过程中,对原料药及其制剂的制备工艺进行设计和研究,实现制备工艺过程经济、安全、高效;3.为已投产的药物不断改进工艺,特别是对产量大、应用面广的品种,研究和开发更先进的新技术路线和生产工艺;4.研究工艺原理和工业生产过程,制订生产工艺规程,实现制药生产过程最优化。归纳来说,就是投入生产前的工艺研究和投产后的工艺优化两个方面。

药品生产过程的工艺环节研究,比如注射液生产过程中的溶液配制、过滤除菌以及灌装、密封、包装,原料药生产过程的合成、提取与纯化、结晶与干燥、包装,都涉及生产工艺参数的优化,或者“质量源于设计”理念下的工艺参数空间的研究与管理。除了上述内容,药品生产工艺研究还包括药品生产的具体组织过程,比如生产前的准备与预处理、生产方式的具体实现、生产后的处理及清场管理。

不少药物涉及已投产品种的生产工艺优化与变更问题,如既有工序是否足够优化?是否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根据质量标准导向,进行必要的工艺优化,过去一段时间关于沙坦类药物NDMA杂质的研究就属于药品生产工艺优化研究的典型案例。再者是既有生产工艺优化,对原料药生产来说,这方面内容更突出,比如多个步骤的合成与纯化调整为“一勺烩”工艺,减少药物成分在生产过程的总损失量,一定程度上提高收率,减少废弃物的处理工作量。

更新制药装备清单

制剂也存在类似工作,比如大量的提取液或药物纯化后的溶液,干燥之后还需要补充水分,再进行配料与制剂生产,优化后的工艺是喷雾干燥与制剂同步进行,这样的技术已经在生产中大量应用,制药领域的使用相对较少。此外,提取或纯化后的溶液干燥是否与提取或纯化同步完成,如超临界提取完成后随着压力的释放,得到干燥的产品。显然,药品生产工艺的优化研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选用的生产装备。生产企业有必要从节省生产成本的角度选用新的生产装备,同时优化生产工艺。

不少企业不敢轻易变更,只能沿用传统技术继续生产,分析其中的原因:发起变更,除了设备方面的投资,变更管理的费用成本比较高;再者,没有对工艺深入挖掘,没有很好地理解工艺内涵,只能在形式上套用传统生产工艺,相关的工艺参数等没有深入考察。这可能就是产品使用效果不理想,进而影响市场的原因。

比如青蒿素的工艺研究,按照传统的较高温度提取或者干燥,抗虫活力基本没有。研究人员结合古藉,重新深入理解最初的提取工艺,认为不太可能达到一个较高温度,于是降低提取温度,结果体现出很好的抗虫活力。黄芩苷的提取干燥,如果采用传统的浸膏浓缩干燥工艺,就会因为温度过高且分布不均匀,黄芩苷在高温条件下被分解,如果采用较低温度的干燥工艺,比如喷雾干燥,控制温度分布的均一性,黄芩苷的含量可以提高一倍左右。

基于这样的产业现实,为了减轻生产企业的变更成本,笔者建议,药品生产监管部门、工业装备管理部门,每年更新制药装备清单,哪些装备优先推荐使用,哪些装备淘汰限制使用,并对产品生产的工艺技术审查制定区别性待遇。

职业化理解生产工艺

制药人员对生产工艺的理解一定要职业化,要标准化。不能用生活中的所谓“常识”去偷换概念,最常见的是灭菌与消毒处理,生活中的消毒就是消除有害病菌,而灭菌是杀灭所有细菌。但消毒剂没有识别功能,不能识别出哪些病菌对人体有害。而在产业界的技术标准中,消毒概念的微生物杀灭量不少于3个对数单位,灭菌的微生物杀灭量不少于6个对数单位。这样的理解就准确而且深刻。但是问题来了,我们查阅关于消毒剂的研究文献可以发现,绝大多数研究都使用生活中所谓的“常识”性概念,其中的消毒剂效果数据通常都是微生物的杀灭量为100~300个,远远小于技术标准中3个对数单位的要求。这样的消毒剂应用于药品生产的工艺管理是不能接受的。

在药品GMP规范中引入药品质量风险管理,要求立足全过程最大限度控制药品质量风险的原则,改造并重新理解药品生产工艺。没有深入理解药品生产工艺,药品生产就没有精髓,生产线就不能很好地运作,容易偏离“持续稳定地生产出符合预期质量和用途要求的产品”的初衷。

当下,药品检查员队伍正式落地,一大批专职检查员、兼职检查员很快出动,药品生产监管将面临更规范、更严格的检查,网络化透明监管新时代下,正确理解生产工艺内涵,深度挖掘并管控生产工艺,控制产品质量风险,成为产业界的永恒课题。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