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释放金融活水 资本与医药创新戮力同行

发布时间:2019-10-14 15:15:06作者:本报记者 张松来源:医药经济报

9月25日,随着上市钟声响起,复宏汉霖正式登陆香港交易所,成为自香港主板上市规则修订以来的第九家生物科技公司。在手持重磅品种汉利康的前提下,深耕于生物类似药领域的复宏汉霖此次IPO募资金额约为32亿港元,募资成绩远超此前赴港上市的同类型企业。

作为高度依赖资本的行业,寻求畅通的上市融资渠道显然是生物医药企业的重要选择。近年来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再迎新突破,香港生物科技板块和科创板的双双设立,为生物医药企业打开外部市场融资的大门。资本与生物医药的激扬碰撞,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创新活力。


双融资通道开启,资本市场强劲赋能


去年4月30日,港交所修订后的上市规则正式生效,其中最大变化就是在原有的《上市主板规则》基础上新增三个章节,允许尚未盈利或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在香港市场上市。业界普遍认为,此次设计的港股新政毋庸置疑将为生物科技公司打造一个极具吸引力的融资平台。

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日前在第四届中国医药创新与投资大会上指出,“在港交所推出生物科技板块以后,有15家生物科技企业成功在香港上市,其中8家运用了生物科技板块上市新规,这部分企业的融资金额达到235亿港元。上市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在于将资本市场的资金向生物科技行业的前端移动,使得生物科技企业能够在更早期就接触资本得到赋能。”

而继港交所为生物科技公司敞开一扇资本市场的大门后,在今年7月份鸣锣开市的科创板也为生物科技企业开启了另外一条值得选择的重要融资通道。2018年底,科创板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并试点注册制,为提升对科技创新型企业的包容性和适应性,科创板发行制度和上市门槛都作出细致调整,共设置五套差异化上市标准,企业满足其一即可上市。

“需满足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40亿元,及至少有一项核心产品获准开展Ⅱ期临床试验等主要条件。”对于未盈利或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企业而言,以第五套标准叩门科创板或成最佳选择。

天风证券分析认为,此项标准为大量处于成长初期的生物科技公司在科创板上市提供极大的便利。“对医药公司盈利不做要求,强调的是公司的创新和技术能力,而估值体系与现有成熟的二级资本市场体系不同,给予硬核科技创新的土壤,为创新型的生物科技类公司创造了良好的资本环境,进而推动整个生物医药创新产业不断发展。”


研发费用高增,资本力量涌入助攻


根据招股书,致力于生物类似药、生物改良药以及创新型单抗研发和产业化的复宏汉霖,在目前的产品管线中有19款生物创新药和4个PD-1抑制剂联合疗法在研。如此丰富的在研产品组合给复宏汉霖带来的首要问题是研发费用的高速增长,从2017年到今年3月份,复宏汉霖累计的研发开支超过18亿元。

有业内人士表示,研发端开支的显著增长已成为生物医药行业的普遍现状。据米内网对上市公司2019年上半年业绩报告的不完全统计,在A股及港股市场中,130家上市药企上半年研发投入合计约为248.4亿元,其中有52家药企研发投入超过1亿元,百济神州、中国生物制药、恒瑞医药、复星医药、石药集团位列前五,而且其中前4家药企研发投入均超过10亿元,且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均超过10%。

科睿唯安大中华区生命科学与制药事业部总经理胡大龙指出,“一个新药从研发到上市,以前说是要耗费‘两个十’,十年时间十亿美元。现阶段在时间上可能差不多还是如此,但在费用上,十亿美元却是远远不够。根据我们统计的数据,一个新药的平均开发成本,已经从2014年的19亿美元增加至2017年的32亿美元,增长速度非常惊人。”

不可否认,研发费用支出在很大程度上是衡量一家药企研发创新实力和潜力的重要因素。在高昂的研发费用难题面前,借力资本市场力量跃迁或是唯一选择。另一方面,2018年无疑是新药获批里程碑的一年,全球上市的新药数量创下历史新高。以美国为例,由FDA批准的新分子实体数量达到了59个,其中罕见病药物占比首次突破50%。

但值得注意的是,由大型制药公司主导的新分子实体获批比例从2013年开始便在逐年下降。在胡大龙看来,这种情况背后的原因多种多样,除了监管部门推出了多种特殊审评制度,助力中小型企业提高审批通过的成功率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资本力量介入,帮助中小型企业有能力把药物推上市。


明确资本退出机制,投后管理资源倾斜


香港生物科技板块和科创板的设立不仅为初创型的生物科技公司打开资本市场的豁口,与此同时,也将为生物科技公司背后的投资人提供了在香港和内地的资本市场更早期的上市退出渠道,极大地提高投资者的积极性。

北京文丰天济医药总经理、国家1类新药本维莫德发明人陈庚辉表示,“资本力量太大了,从本维莫德角度来讲,这个药物我们做了二十年,从发现化合物申请第一个专利到现在经历了很长的时间,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站在资本立场,创新药企业在未盈利的情况下可以上市,意味着投资者能够早点退出,在寻找标的时就能预见退出时间节点。在现有资本市场制度下,投资者更愿意将更多的资金投给创新药企业。科创板和香港生物科技板块都是很好的创新,为企业提供更多机会。”

在“募投管退”的投资流程中,对被投企业的投后管理亦是很多投资机构重视的部分。“对于投资组合中存在巨大价值、潜力还未被挖掘的公司,如果我们本身具备赋能能力,对这样的标的会深度介入管理。换句话说,就是让原有的团队发挥他们专业性的作用,然后投资团队把自身的各种资源组合起来,使这个公司的价值能够快速地增长。”元明资本创始合伙人田源坦言。

对于生物科技公司而言,持续不断的资本注入是其长足发展的必备条件,因此IPO并不是融资的终点,而恰恰是发展的起点。香港交易所环球上市服务部高级副总裁认为,除在IPO角度帮助公司进行融资以外,香港的再融资市场有着更强优势。“香港IPO市场一直以来都是全球最大的首发市场之一,再融资规模在大部分的年份都要比IPO更高。另外,最近这些年的债券融资亦非常活跃。因此对于持续需要发展融资的生物科技企业来讲,登陆香港资本市场意味着后续有更便利的再融资条件,我们有非常多样的产品选择,也包括大宗交易和后续发行,更是可以隔夜进行,给予企业在融资上最大的灵活度。”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