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拿出过硬产品,印证产业初心

发布时间:2019-10-14 10:17:06作者:特约撰稿 杨长来源:医药经济报

国庆前夕,国家医保局新一轮带量采购尝试从“4+7”地区推广至全国的消息又一次搅动了医药行业的一池秋水。

对于药企而言,能不能中标,将直接影响产品市场份额,企业之间的报价必然是异常激烈的博弈;对于医院而言,药品能不能中标,将直接关系到目标治疗项目能否开展,也关系到药品费用负担的多少,虽然不用院方参与投标,但也不可能置身事外;作为投保群体,希望自己的医保费用能够用到刀刃上,用较少的支出获得较好的药品是其基本诉求,这样才能够保证医保的可持续运作。所以,“带量采购”这个随着国家医保局的建立而被全社会关注的举措,实行起来,效果会实实在在地体现患者的利益。


新变化


作为新一轮国家机构改革最后一个挂牌的机构,既表明了国家医疗保障局整合成立的难度较大,也预示着它的使命价值非同小可,有非常重要的使命,所以需要更充分的准备。而在《我不是药神》引发全社会反响后,也加速了由国家医保局等部委牵头的《关于开展抗癌药省级专项集中采购工作的通知》的直接落地,并且这一出手就“根本停不下来”。

根据国家医保局官网数据,过去一年多时间内,国家医保局共发布了几十项重大政策,涉及药品集中采购、医保基金监管、医保信息化标准化建设、互联网医疗等诸多方面。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医保基金安全管理,突出表现为打击骗保套保。先是在去年9月起组织专项行动,后于去年11月发布《关于当前加强医保协议管理确保基金安全有关工作的通知》;接着出台《欺诈骗取医疗保障基金行为举报奖励暂行办法》。2019年2月,又专门发通知强调做好医疗保障基金监管工作,形成医疗保障基金监管的高压态势。

二是加大对国家医保目录的常态化调整。从去年8月的抗癌药医保准入专项谈判到今年发布新版《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新一轮调整距离上次调整只有2年,预示着医保药品目录动态调整工作进入常态化的动态管理阶段。

三是药品集中采购。尝试通过完善药品集中采购机制和市场为主导的药价形成机制,降低药费负担,规范流通秩序,提高用药安全。经过去年底的11个城市额带量采购试点,取得了相比2017年同种药品最低采购价平均降幅52%、最高降幅96%的亮眼成绩。而诚如文初所言,这一成果已经向全国其他省(市、自治区)发出采购邀请并得到了落实,这一模式在全国将进一步推广。一系列巨大变化的背后,是国家医保局身兼价格制定、目录调整、集采落实、基金支付和行业监管职责于一身的新型工作模式。


大格局


以上变化的出现,从直观的角度看,是通过机构调整来实现的,整合了过去多个部委的相关职能,实现更有效的管理,不仅使医保基金得到充分的管理和调控,还可以超级单一买方的身份进行药价谈判、信息标准化建设、推动行业变革等一系列操作。

另一方面,真正的变化在于大格局。首先,医保已经基本做到全覆盖,把患者需求面全部纳入医保局麾下,成为全国人民的“健康基金受托人”。据官网数据,截至2018年末,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占全国总人口的95%以上。掌握了支付就掌握了市场,掌握了市场就掌握了上游的商业模式。其次,国家医保局成为医疗市场的超级单一大买家,话语权进一步转化为议价能力。在一对多的市场格局面前,作为需方代表的医保局通过集中采购和降税等手段,自然能够将药品终端的价格降下来,而这只是开始。再次,国家医保目录掌握着80%公立医院的销售市场,作为医疗最重要的支付方,医保局的举措不但对药企影响巨大,还将给行业带来深远影响。

从上述市场格局变化来看,对于患者,国家医保局是最大的投保机构;对于医院,医保局是最大的支付方;对于医药企业,医保局是最大的采购方。特别是对患者来说,如果有更多救命救急的好药被纳入医保,将能够很好地节省开支。


多维度逻辑


进一步分析国家医疗保障局成立以来出台的政策,除打击骗保的具体行动,各项政策都有明显制度建设的意味,尝试为医疗卫生市场重新确立规矩,通过自身在市场上的主导性地位,运用数量优势,实现全国性的价格统一、项目统一,进一步实施DRGs和Case Payment举措等,其中至少围绕三个维度的逻辑展开:一是数量,二是价格,三是质量,并整合运用。

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但现已经启动,而且在路上。医疗产业链上的机构和企业,有的开始居安思危,有的紧急刹车,有的如鱼得水……一切都必须迎接这一场不得不升级的变革。

这种逻辑演进的结果,放至今日,就是通过医保的市场优势地位,医疗市场演进成为独家买方市场,通过数量对价格的影响,甚至于通过总额的数量管控手段,来控制成本。未来,随着医保管理的发展,深一层穿透的Case Payment和DRGs的临床过程过程以期带来医疗质量的可控,将市场进一步整合、规范,而实际上穿透管控不单单是对药品、耗材,后续对于医生的医保资质,都会出台相应的措施,这样的穿透,会成为未来医保管理的重点。这一点将会把市场一对多的结构,进一步演进为“一串多”的架构,在这种模式下,整个下游的医疗服务机构、医药卫生企业如何应对,确实是现实的问题。


积极应对


作为医保大变局中的应对方,各方争夺的核心实际上是产品定价权,这是医药企业长远发展必须经历的阵痛:先活下来,积极参加集采,积极通过各种方式获得在市场上继续运营的机会。再是要清楚地意识到市场力量的根本变化,重新确认市场力量的格局和逻辑带来的改变,医院和医药企业可以探索最佳的联盟形式改善议价能力。再者,无论是医疗机构还是医药企业,都要拿出真正具有创新性、质量过硬的产品,以此获得更大的市场定价权。

所有这些,都离不开从事医药卫生事业的初心,那就是为了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在健康事业中贡献的份额越多,话语权也就越大,也就能从容应对医保变化带来的变革,迈向医改事业的新天地。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