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二次开发,激活民族药“休眠品种”

发布时间:2019-09-30 11:04:43作者:本报记者 马飞来源:医药经济报

二次开发,激活民族药“休眠品种”

质控体系缺失是民族药市场占有率较低的重要原因,临床与科研结合才能制胜


近日,继内蒙古提出蒙中医药改革再出发后,2019国家蒙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及两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一个蒙中药创新中心同期落户天奇中蒙制药。作为传统中医药的重要构成部分,地方政府结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卫健委印发的《关于在医疗联合体建设中切实加强中医药工作的通知》进一步强化了对蒙医中医医院制剂能力、学术继承和标准化研究等工作的支持力度。

而这仅仅只是民族药发展的冰山一角。甘肃省日前则宣布,增补安神丸、白脉软膏、二十五味肺病丸、二十五味松石丸、二十五味珍珠丸、洁白丸、七味红花殊胜丸、如意珍宝丸(片)等17种民族药纳入基本药物。虽然政策层面“原则上不增补”,但类似于甘肃省、云南省、广西省等具有地域特色的地区,民族药的增补仍在允许范围之内。业内有观点认为,“民族药如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接近或已经踏上复兴之路。”

技术与标准齐飞

8月10日,首届全国中医药互联网大会在昆明召开。中华中医药学会会长王国强直言,“新时代,互联网对中医药的影响愈加明显,它使名老中医传承带教线下诊疗、线上传播成为可能;使对民族中医药经典古籍进行大数据挖掘、开发利用并服务大众成为可能;使远程诊疗、助力基层医院共享优质医疗资源成为可能;使中医药文化和预防保健知识便捷高效传播,深入民心成为可能。”这些“可能”被业界理解为,包括民族药在内的传统中医药迎来了新的春天。

当然,走在春天的路上,挑战也不少,民族药毕竟更小众。以藏药为例,几乎所有的藏药材都缺乏用于质量评价的关键指标“含量测定项”。有专家分析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相应的标准品。过去缺乏标准样品,只靠传统经验很难对这些药材进行科学的质量评价。藏药在市场推广方面面临困难,质控体系的缺失是导致藏药市场占有率较低的重要原因。”

国医大师张大宁直言,“要发力开展药用资源的比较研究,拓展药用资源临床应用范围,探索其化学成分的新功效、作用机理等。疗效是医学的归宿,中医学两千多年的发展,靠的就是疗效,把临床与科研结合才能制胜。”

前不久,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承担的诃子酸、诃黎勒酸、胡麻苷、大麦黄苷和皂草黄苷等6种国家天然产物标准样品通过专家评审,但仍然任重而道远。记者了解到,目前由西藏、青海、四川、甘肃等6省区合编的《藏药标准》共收载藏药227种。

谈到发展瓶颈,张大宁还特别强调,“人才匮乏和创新能力待提升是非常重要的制约瓶颈。”长期以来,中国民族药研发人才严重不足,后继乏人状况严重,复合型人才、高层次人才更是少之又少。一些民族医药知识、特色诊疗技术、方法濒临失传。

对此,天奇蒙药集团董事长佘广宇认为,要提高蒙中药科研创新能力,打造民族药产学研一体化,在人才培养上创新合作方式。与化学药、中药相比,民族药创新有很大难度,受地域和文化等因素影响,民族药企很难充分发挥优势,因此亟待通过民族药的“二次开发”,提高产品的质量与标准,从而提升品质。

资本与产业同行

近些年,国家高度重视民族药的发展。国家13部委此前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少数民族医药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30年,要在民族地区建立较为完善的少数民族医药健康服务网络,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产业化水平,健全标准化体系,加强国际交流,全面传承保护少数民族医药。

此外,去年国家发布的《少数民族药临床用药指南》共纳入94个品种。2017年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增加43个少数民族药品种,增幅高达95%,远超整体目录17.1%的增幅。

风来了,资本的加持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没有大资本就难有大品种,这是包括民族药在内的中医药遇到的又一只“拦路虎”。

以民族药首个资产证券化的代表性企业贵州百灵为例。2018年贵州百灵实现营收、净利润双丰收,营收31.37亿元,同比增长21.03%;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63亿元,同比增长7.05%。与2009年上市首年营收7.3亿元相比,规模增加了4倍。在研读贵州百灵多年财报时记者发现,正是因为资本的力量让其营销网络的广、深、精得到了强化。2018年财报显示,贵州百灵在全国各省市建立3500余家一级、二级商业渠道,与全国80%以上的终端客户建立业务关系。也已开发二级以上医院4200多家,在诊所市场开发方面,开发客户1.5万余家,已开发的基层医疗机构突破10万家。换句话说,核心产品销量提升、营销网络优势持续扩大等成为贵州百灵借助资本力量实现业绩增长的关键。

更能体现资本优势的地方还在于,贵州百灵通过研发和购买的方式,掌握了17个苗药独家产品,位居全国第一,同时把药与医结合起来。同样是在资本的助力下,去年云南白药特色彝族药物“痛舒胶囊”获得美国FDA批复,在美国开展Ⅱ期临床研究,这是我国第一个获FDA批准进入临床研究的民族药。

这背后,资本的推动必不可少。这一年来,市场上充斥着不少负面情绪,使得中医药企业的估值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打压,但市场人士判断,“长远来看,资本是青睐于中医药行业的。如MSCI成份股中,药企15只,中药企业就占9只。如何将民族药资产证券化是产业做强、做大的基本要素之一。只有这样,企业才有充足的资金启动重点民族药品种和传统产品的二次开发,激活‘休眠’品种。”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