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9-30 10:51:46作者:贺昊 国际注册管理咨询师来源:医药经济报
近日,国务院发布《治理高值医用耗材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意味着国家层面对高值医用耗材控费正式拉开大幕。
剑指信息公开化透明化
在信息经济学的逻辑框架中,价格是商品全部信息的一种反映。如果价格与商品不符,其原因一是商品的信息没有完整地反映出来,比如:“酒好还怕巷子深”;另一个原因是信息未能得到正确解码,比如:“千里马没遇上伯乐”。
就《方案》来讲,其最为凸显的一条措施就是“统一编码体系和信息平台”。这个体系和平台的建立,无疑是为了让高值医用耗材这一商品的相关信息完整充分地显现出来,并能得到正确的解码,正如国家医保部门负责人所阐释的:“可比较、可监控、可分析”,让高值医用耗材的各类信息公开化、透明化。
当前,医用耗材种类繁多,数量庞杂,“小、散、乱”等问题遮蔽了高值医用耗材相关信息的传播与解读。不同的产品不同的营销方式不同的卖点,也就有了不同的价格基础。每一种商品都是其自我划定的细分市场中的唯一,价格怎么管控?《方案》通过“统一编码”进行归类,可比、可控、可析,自然价格就有了可管控的基础。
重视临床应用
显然,要从这纷繁芜杂的商品中厘清一套统一且清晰的体系和平台,需要一个核心导向。《方案》的核心导向,无疑是临床应用,是临床质量。这一点,《方案》中有专门条例予以明确,要“严格医疗卫生行业管理责任落实”。其内容包括:完善重点科室、重点病种的临床诊疗规范和指南,严格临床路径管理,提高临床诊疗规范化水平”,以及“加强涉及高值医用耗材的手术管理、规范临床技术指导行为”等临床技术质量管理内容,还包括与高值医用耗材临床应用有关的培训,以及人才队伍建设等内容。此外,《方案》还谈到了DRGs,虽然是将其作为支付方式列入“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一条中,但DRGs也是临床诊疗服务规范化、确保临床服务质量的有力工具。
《方案》将高值医用耗材管控(价格管控)的目的落实在服务于临床,服务于临床诊疗质量上,既是对前文所述“可比较、可监控、可分析”的一种内在呼应,也是对高值医用耗材这一商品相关信息得到正确传播和解码的一项闭合措施,让信息的真实性得到验证。
肃清流通领域多余成本
高值医用耗材的生产成本,因为涉及企业经济机密,基本属于“黑箱”,只能通过“集采”“量价挂钩”来侧面反映。从过往的实践反馈来看,造成其价格虚高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流通领域里存在“多余成本”。就“多余成本”而言,一是指“院外流通渠道上的层层加价”,《方案》中重点提出“两票制”针对的应该就是这一“多余成本”;另一个“多余成本”就是院内存在的“滥用、过度使用”等不良诊疗行为,以及与高值医用耗材相关的“灰色”“黑色”收入问题。这些在过往的各类政策中都曾提及,本次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并强调其目的就是通过肃清“多余成本”而让“集采”“量价挂钩”等手段能更加真实地探查出商品价格。
当然,在加强对高值医用耗材管控力度的同时,也会不例外地增加生产、流通企业的制度成本。《方案》中虽有提及,但尚不明确,焦点则在于制度的严格规制如何妥善对待医用耗材的创新问题。
定价回归市场
高值医用耗材之所以价格高,也并非毫无道理,比如有材质的特殊性,因定制而发生的额外成本,以及创新所需的高额对价。在对高值医用耗材进行分类管理时,因耗材材质不同进行区隔,因定制而进行区别定价,基于统一的编码体系和信息平台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是可行的。
然而针对创新,就不那么清晰或简单。首先,是医用耗材的创新如何定义,不容易阐释清楚,这在过往药品的创新上就有过先例。其次,对创新溢价的评估也是不十分正确与客观,虽然有一些经济学价值分析的理论与工具可供研讨,但终究不能全面准确地传播和解读创新的所有信息,这是所有创新性商品通过制度定价所面临的共有问题。换句话说,对创新性商品,市场定价是不可回避也是最为有效的定价方式。就高值医用耗材来言,国内构建高端医疗服务市场,让市场去传播解读创新的信息、验证创新的价值,是鼓励创新、避免因严格管控误伤创新最为有效的办法。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粤ICP备17121623号 国内统一刊号:CN44-0098 邮发代号:45-18 广告热线:020-37886663 订报热线:020-37886650
Copyright www.yyjj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