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中药材基地晋级2.0时代

发布时间:2019-09-18 16:31:48作者:本报记者 李蕴明来源:医药经济报

从解决真伪向高质量发展循序渐进

中药材基地晋级2.0时代


“近年我国中药材产量、消费量以及总产值均有显著增长,同时已经形成一批特定产区主产的质量优秀、疗效显著、历史悠久道地药材品种。”农业农村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经作部副处长陈常兵研究员近日在2019年中药材基地共建共享联盟扶贫现场会上指出。作为中药饮片使用方,近年不少医药企业开始逐步介入前端种植业,瞄准《全国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2018-2025年)》(下称《规划》)提出的“2025年全国建成道地药材生产基地总面积2500万亩以上”的机会,尝试解决中药材质量良莠不齐的困境。

道地药材保护日益完善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在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略有波动的背景下,全国药材的播种面积已由2013年的1648.41千公顷一路上涨至2017年的2161.07千公顷(见表1)。

与此同时,中药材的种质资源保护也在不断加强。据悉,目前我国已经在四川、海南两省建设了国家级中药材种质资源库,同时在20个省区市建设了28个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繁育160种常用的中药材。“各地以中药材种植为基础,初步形成了覆盖中药材种植、饮片炮制、成药生产、仓储物流等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陈常兵指出,近十年来已经选育出优良的中药材品种达到230多个,50余种濒临灭绝的野生中药材品种实现驯化。

但难以回避的是,中药材种植目前仍然面临生产需要的数量充足、质量可靠的中药材未能满足,中药材农药残留超标问题仍然突出,标准化生产程度偏低等问题有待提高。就源自特定产区、具有独特药效、需要在特定地域内生产的道地药材而言,多年来,资源过度开发,一些野生药材资源濒临枯竭。同时,适宜产区种植不规范,非适宜区盲目扩种,造成药效下降、道地性丧失。

“目前我国中药材生产仍以千家万户分散种植为主,缺少相关的技术指导人员,播种施肥灌溉质保等基本上就是凭经验。”有研究者担忧地指出,不仅单产水平比较低,农民自繁自育的比例还比较高,品种容易出现混杂退化、质量不佳的问题。

为此,政府层面也在大力推动技术力量资源较多的药企介入,在此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企业针对自用关键中药资源建设基地。对此,康恩贝股份公司总裁王如伟坦言,统筹管理中药资源供应链,可以解决药材种植环节种植不稳定、技术缺乏、成本上升、滥用激素药肥的问题,解决药材经营环节订单不稳定、人员不稳定、加工条件和技术落后的问题,以及经营不稳定、条件落后、投资控制和不诚信行为多的问题,解决饮品流通环节存在非法加工、品质无法保障的问题。

“中药材产业要持续在现代化和机械化上下功夫,追上现代农业发展步伐。”中药材基地共建共享联盟主席任德权提醒,同时还要积极研究中药材市场,抓住市场需求,结合本地优势,继续发展好道地中药材,实现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

如何提高质量达标率?

其实在数年前业界就提出中药材种植“基地化”概念,鼓励有实力的生产企业自建种植基地,保障药材质量。但早期简单的药企联合农户的种植模式,企业需直接面对分散而且数量众多的农户,很难统筹和管理,存在标准执行不到位、产品回购难而且问题多,最终导致药材质量达标率偏低。以羌活为例,业内统计显示每年至少有1000吨以上人工种植的羌活,品质达不到国家2015版药典要求、不合格的占到60%。主要原因是部分药农追求短期效益,药材生长期过短。

对此,华中农业大学药用植物研究所所长王沫教授建议,通过合作社链接农民,能更有效地进行技术提升,满足产业对原料的要求。

据了解,近年专业种植合作社、农场和专业种植大户靠地缘和人脉来组织农户的能力,以及专业种植、技术推广与服务农户的优势逐步显现,“企业+合作社+农户”“企业+农场(含大户、国营或家庭农场)”逐步取代“企业+农民”模式。以浙江为例,该省各级成立中药材合作社1000多家,带动农户10万户。推动传统的单家独户生产向规模化、合作化产业订单方式发展。

“关键是土地流转制度。”有专家指出,通过土地流转实现中药材种植的集中连片、集约经营,做到生产要素优化配置,让中药材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种植得以实现。同时也能够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减轻土地流转的政策压力。于农民而言,则实现了“地租+务工”双收入。如在康恩贝集团沾益银杏种植基地,土地租金每亩达到500元,务工每天有80~100元收入,户均年收入则超过3万元。

这种生产经营模式也能满足药企带动农民按标生产、规范管理,进一步降低订单未能履行的风险,成为目前各地推进道地药材标准化生产的主要思路之一。浙江省中药材产业协会副会长何伯伟对此也表示赞同,他强调,中药材种植要从解决真伪,向辨别优劣,高质量发展循序渐进。因此需要全面优化全国中药材生产布局,实现药材有疗效、药农有效益的同时,保障土壤和药材本身质量安全。

TIM图片20190918163238.gif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