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中国医药创新离第一梯队还有多远?

发布时间:2019-09-16 14:14:54作者:本报记者 李蕴明来源:医药经济报

嘉  宾: 

杨代常  武汉禾元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陈永红  广东众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周俊杰  上海和黄药业有限公司总裁

张健存  广州恒诺康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

葛  健  华海药业上海创新药物研发中心总经理

叶伟平  深圳市华先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作为《中国制造2025》的十大重点领域之一,“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正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和创新发展的机遇。在系列政策支持下,中国医药创新企业正奋起追赶,有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医药创新已从世界的第三梯队(2016年对“上市前研发”贡献2.5%、对“上市新药数”贡献4.1%),在2018年跃升至第二梯队(对“上市前研发”贡献4.6%、对“上市新药数”贡献7.8%)。

7月17日,众多国内医药科研大咖齐聚2019全国药店周暨中国医药创新发展大会的生物医药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上,共同探讨科研创新如何重构产业价值,分析中国医药创新与第一梯队的距离。

引导药企加大创新投入

Q:如今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药品市场,地位举足轻重。中国医药产业的创新与发展将对全球医药新格局的构建产生重大影响,目前国内在引导医药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方面还有哪些需要完善的地方?

陈永红:创新药研发要敢于面对失败,因为创新药研发本身是一个试错和容错的过程。与科研院校相比,制药企业有着资本、平台、运营的优势,也更有产业化和商业化的经验。

杨代常:近年,药审改革、人才引进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利好医药创新。但就新药研发而言,基础研究还有待加强。目前国内医药的基础研究多由高校、科研院校进行,制药企业牵头的并不多,从而造成部分基础研究仅停留在论文层面,缺乏对研究应用、价值评估的考量。

张健存:资金、人才都是次要因素,最关键的是支撑持续创新的文化氛围。良好的支持氛围不仅在于生物医药产业的聚集效应,还要有更多对项目有包容性与前瞻性预判的资本“伯乐”。

差异化竞争增加盈利面

Q:近几年政策和大环境的巨大改善,驱动着中国创新药研发能力的增强,本土企业的创新药在研产品线也随之扩大。在开始进入商业化的阶段,企业该如何利用差异化竞争增加赢面呢?

张健存:初创的新药企业从市场资源上难以与大型制药企业较量,因此更多考虑从技术上创新,打造自己的特点。至于选择从哪类新药类型着手,建议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团队经验,从相对空白的领域切入。开发之初还要考虑产品上市后的卖点,或疗效、或安全性、或患者使用的依从性等。

葛健:以仿制药起家的华海药业起步稍晚于其他企业,从2014年起也加入了创新药的竞争队列。华海药业的创新药研发主要在中枢神经和心脑血管两个领域,作为有相对成熟销售渠道的企业,创新药的品种选择应与企业自身特点契合,包括研发团队特长、销售市场特点等都需要综合考虑。

陈永红:目前众生药业跟药明康德的合作已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企业应对基于自身传统优势和“蓝海”市场进行选择。对于制药企业而言,不做创新药就没有未来。前些年行业热炒“渠道为王”“营销为王”,但其实制药企业发展到最后,要“活下来”还得回到价值回归。

叶伟平:不少品牌药企业立项的创新药,更多为引进或合作的药物,自行研发的比例较少。这个蛮切合实际,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特点。外部服务商更多的作用是协助品牌企业在各阶段大幅降低生产成本。而中小型创新药企业,大多只能完成工艺开发的初期工作,由于没有相应的厂房和生产线,API需要外包,但同时这部分企业对成本的敏感性可能也更高一些。

参与国际竞争需要更多准备

Q:去年以来有一系列利好进口药获批政策出台,进口药注册流程也在不断优化简化,在利好老百姓健康的同时,是医药企业必须面对越来越近的国际竞争。本土企业应如何应对?

杨代常:医药创新的长周期,注定了企业有虔诚的理念来支持。对于疾病和药物的基础研究除政府投资外,还要鼓励企业加大投资力度,从而获得产业转化的快速实现。希望随着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审评-上市整个流程的继续优化,医药研发创新生态得到进一步完善,预计重构医药创新生态,到达医药创新第一梯队至少还需要15年的时间。

叶伟平:与同样以仿制药为主的印度相比,中国的综合优势比较明显。一方面在于国内拥有较完备的供应链,从石化到精细化工、再到原料药,且基础设施也较印度完整。在环保方面,中印的原料药企业同样面临压力。印度企业的优势在于其是英语系的国家,法规掌握较好,并且具有先发优势。中国要完全赶超还需要一些时间,但这对中国本土市场的增长也是一个机会,将带动相关需求。

周俊杰:就中药而言,参与国际化竞争需要做更多的准备。主要在于中药即使细化到有效部位,仍然涉及许多化学成分,各成分间的相互作用,需要有科学的数据做支撑,是比较庞大的工作。

中药创新绕不开上市后再评价

Q:中药产业化是我国在国际上独具特色和优势的产业之一,对古老传统中药赋以现代医药产业科技内涵,有助于中医药“出海”。作为制药企业,在创新中药方面会有何动作?

周俊杰:参照日本汉方药开发的思路,传承千年的经典名方是一个不错的切入点,但更关键的在于药材质量的保证。中药,尤其是中成药企业要进行原始创新,无论是时间成本还是风险都非常大。中成药企业可以在现有的产品中深挖临床价值,哪怕在一个细分领域有价值去进行二次创新,也是可取的方法,它支撑企业生存下去。

陈永红:进行创新药研发的前提是企业要把自身的产品市场基础做扎实——所有创新投入都源自现有的已上市产品。于众生药业而言,就是要开展中成药上市后的再评价,这是企业“活下来”的基础,并且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企业绕不开的环节。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