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徐增军:“国际审评+本土实践”刷新药研时速

发布时间:2019-09-16 14:04:41作者:本报记者 张蓝飞来源:医药经济报

CDE首席科学家  徐增军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此前发布的《2018年度药品审评报告》显示:2018年,CDE受理1类创新药注册申请共264个品种,较2017年增长21%。其中,受理1类创新药的新药临床试验(IND)申请239个品种,较2017年增长了15%;受理1类创新药的新药上市申请(NDA)25个品种,较2017年增长了150%。

在2019中国药店周暨中国医药创新发展大会上,生物医药创新发展高峰论坛同期举行。

本次论坛上,CDE首席科学家徐增军做专题发言,他表示,药品审评标准与国际接轨,是中国创新药走向世界的必然要求,要坚持科学审评,解决中国医药创新中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与国际规则接轨

结合本土实践

2017年6月,中国药品监管部门正式确认加入ICH,并成为其全球第8个监管机构成员。加入ICH,一方面,会对整个监管审评系统有很好的规则指导作用;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中国的医药监管必须遵循ICH规则,进一步将国际审评标准纳入国内监管政策。

审评标准要与国际接轨,即采用WHO、ICH、欧盟及美国FDA等国际通用技术审评指导原则。徐增军坦言,贯彻国际指导原则不可能完全做到“word by word”,如果不符合现代科学监管原则,机械式的教条照搬同样不可取,类似的问题在产业与国际接轨过程中需要审慎思考。

“此前,我们曾经想要翻译落地一篇指导原则,但这份指导原则是EMA在1994年发布的,这就存在一些问题。”徐增军指出,科学领域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时代和技术条件已经完全不同,需要找到现在和20年前的变化之处,从科学层面重新审视,制定符合我国现代监管要求的指导原则。

据悉,CDE已与科研单位、药企联合会等共同翻译了几百个技术文件,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结合中国实际,将这些技术文件转化落地。这样一来,医药企业才能依据技术指导原则进行药品研发,审评员也可据此开展技术审评。

以科学为基础

把握开放沟通的尺度

以科学为基础,创新审评审批的尺度把握往往不是简单的“一刀切”,企业与CDE在药审过程中围绕个案项目加强沟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016年,CDE发布了《药物研发与技术审评沟通交流管理办法》,要求所有审评人员在和企业开会之前认真研读企业的资料和报告,召开预备会议,并形成书面回复,回答企业提出的疑问。这种沟通机制的创新也在推动审评速度的加快。

徐增军介绍,目前正在按照新药研发与评价的规律,不断完善适应证团队和申请人交流沟通机制,以适应证团队为单位,开展技术审评。

“CDE的沟通交流会现在每天的安排都很饱和,有时沟通交流会安排一个小时,结果一开就是一上午。”徐增军表示,目前CDE没有特别规定沟通交流会不能超时,但提高沟通效率,聚焦重点问题,已经开始得到重视,这势必对企业的沟通技巧提出了更高要求。

事实上,海外医药企业在和美国FDA沟通之前都会做非常细致的准备工作,包括提前演练沟通过程,力求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沟通。针对审评员提出问题应该怎样回答?企业遇到的问题如何才能得到最明确的答案?需要企业加深对产品的理解,积累沟通经验。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