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国产特医食品成果采摘尚需时日

发布时间:2019-09-05 14:20:10作者:本报记者 宋一宁来源:医药经济报

特医食品被称为“患者的饭”,这在不少国家已作为医学和营养学知识深入人心,但国内还远未发展到这一步。

国家食品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马超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住院患者总数为1.5亿人次以上,若其中50%的住院患者一年消费特医食品1000~2000元,可初步估算我国特医食品市场容量为750亿~1500亿元。


跨国品牌仍占主流


业内人士认为,造成国内特医食品发展相对滞后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对临床营养普遍缺乏重视,朴素地相信小米粥、排骨汤等“病号餐”就能解决患者的营养需求。采访中有相关人士表示,由于医院各项规范不完整,不能明确对特医食品的定位和收费方式,致使特医食品的临床应用受到较大影响。

另一方面,近年来国内特医食品市场有了更快速的发展,平均年增长速度超过37%,但业内人士提到,这之中90%以上的市场份额被跨国公司占据。“尤其是雅培、雀巢、纽迪希亚等企业,抢先打出品牌效应,占据了高知、高收入患者的大部分市场。”与此同时,不少病种在国内市场上还无法买到相应产品,患者的临床营养需求远未被满足。

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秘书长刘学聪表示,国内特医食品仍处于艰难起步阶段。“市场潜力虽然是天文数字,但贸然跳入这片‘蓝海’,可能会发现进入了‘红海’——由于民众认知不足,需求还未被唤醒。”他同时指出,很多具有临床研发资质的国内医药公司还在岸上观望。虽然很多保健食品公司对入局特医食品行业表现得十分积极,但必须做好为临床试验长期投入巨资的准备,谨慎入场。


国产要崛起,还需修炼内功


据悉,国产特医食品开始奋起直追,纷纷拿到特医市场的入场券。记者留意到,今年6月下旬,国家食药监局发布的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注册证书待领信息显示,贝因美公司的贝新尔特殊医学用途早产/低出生体重婴儿配方食品获批;圣元优博称其特殊医学用途婴儿营养补充剂早前也通过了特医食品注册批准。

实际上,“特医化”也成为母婴食品和营养保健食品行业的一个转型趋势。

有业内人士向本报记者表示,其公司主营业务本是婴儿奶粉,由于奶粉行业过度饱和,加之近年出生数量下降,如今已成立特医事业部,尝试向特殊医学配方食品领域转型。在其看来,这种转型已属业界常态,很多母婴和保健食品企业都在组建特医研发团队,深入调查临床营养需求,在慢性病、手术后患者、癌症患者以及一些罕见病患者(如苯丙酮尿症)等特医食品研发方面进行布局,力求抢占市场先机。

马超提醒,“转型特医”对于保健食品和母婴食品企业来说入行门槛较高。一个全营养特医产品至少需要40~50种原料,组方复杂,生产过程中要进行原料、中间体、半成品、产品研究稳定性考察的检验,仅高效液相仪就需要几十台,光是硬件设施就投入巨大。

对于专业人员的培养也迫在眉睫。“对于特医食品研发,仅仅具有营养学知识远远不够,必须同时有制药和营养医学知识储备。而营养医学作为一门新型学科,目前缺乏对从业者进行系统培训的环境,很多知识需要从业者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有采访对象表示,母婴食品和营养保健食品企业特医转型的成果还需拉长战线,慢慢采摘。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