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跨界大健康不能随心所欲

发布时间:2019-09-05 14:19:23作者:虞国庆来源:医药经济报

在当前的医药行业中,有许多知名或不知名的制药企业不约而同地搭上了做保健食品这辆充满诱惑力的高铁。其中有的合理利用自身原辅料优势,延伸开发出具有自主品牌的保健食品;有的则完全跨界,跳出自身生产经营范围,自主创新研发并生产大健康产品。

在很多药企看来,投身大健康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似乎是一种时尚,不管有没有实力,也不管生产出来的产品能否销售出去、能否被市场所接受,先拿出产品再说。有的想通过药企原有的销售渠道和终端网络,有的则另辟蹊径,组建团队,在一个完全崭新的市场投石问路,其结果未可知。


跨界不能随意


药企投身大健康,一是为了提高自身的盈利能力,因为保健食品的利润率要比药品高;二是消化自身原辅料的剩余价值,降低整个公司的运营成本。听起来合情合理,也有利于药企的多元化发展,实现“一体两翼”,甚至两翼超过主体。

在此愿景驱动下,药企纷纷希望实现华丽转身,由单一的药品生产与经营,转变为药品与保健食品同步生产与经营的双轮驱动。但平心而论,真正能跨界获取成功的药企有多少?

有,但不容易。大企业中,白云山可以靠凉茶,云南白药靠日化用品,但凉茶一直都是白云山的传统优势产业,日化产品也借助了云药的制药背景。也必须看到有不少其他药企做大健康产品一年的销售额与主业相比少得可怜,不是闲置在企业内部或经销商仓库里,就是当作赠品或礼品送给了客户,算是维护了客情关系,还未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企业预期效益。

如今,市场上走俏、销售量上亿的保健食品、大健康产品不少还是专注且专业的,虽说药品和大健康产品都属于改善人们身心健康、提高百姓幸福指数的产品,但在生产工艺、质量标准及销售渠道上还是有的差异,相关企业必须认清形势,审慎分析自己的情况,再做业务延伸或跨界举动。在做好充足准备后,药品生产企业再去扩宽业务范畴也来得及,这时,才拿得出多余的精力去延伸产品线。

事实证明,药企跨界不是随意性的,也不是每个药企都具备跨界的资格和能力,若事先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和市场准备,极有可能一步迈出去就会导致抛出去的钱收不回来的结果,大企业也不例外。


少走不必要弯路


多年前,曾有一家知名药企,其产品不仅能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原料药还远销海外,并获得了市场份额与经济利益的双丰收。在此基础上,该药企萌生了开拓大健康产品的愿望,当然,他们也有研发能力和就地取材的优势,很快发挥原料优势,出产了相关保健食品,邀请明星代言。还在各地汇集了几百家代理商或经销商,拉开了该产品的启动大幕。在代理商、经销商面前,各种优惠条件和促销政策铺天盖地席卷而来,产品铺了下去,也给代理商、经销商压了下去。厂家够意思,宣传也给力,地面促销队伍或发起了集团冲锋,或单兵作战,但从后续表现来看,铺下去的货,不少还躺在一二级经销商或分销商的仓库里,真正达到终端客户、达到消费者手上远未及预期。轰轰烈烈的促销暂告一个段落,真金白银扔向了市场,至于后来总结经验教训,再次卷土重来获得成功,那是后话,如果能少走弯路,岂不更好。

药企转型或自做保健食品遭遇滑铁卢不是个例,一些中小企业由此还会大伤元气。分析个中原因,无外乎企业定位、产品定位、市场定位三者没结合好——药企不是不能做大健康产品,要看怎么做、谁来做、放在哪个层面来做。

药企拥抱大健康,绝不是赶时髦、走形式,看同行能做就认为自己也能做好,在市场理论上,1+1不一定等于2,要和公司的中长期战略目标相结合、相协同。要分析做保健食品时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优势在于技术和质量,那是一般专做保健食品企业所不具备的;劣势也很明显,产品不专业,毕竟药品和保健食品分属两种品类;动销不对路,保健食品大多直对消费者,药品则先对接商业,再对接终端客户,很少直面患者。

综上,药企在延伸做大健康产品的过程中,不要羞于向专做保健食品、长期从事大健康业务的企业学习,学习他们的产品如何定位,学习他们在产品促销中使用了哪些先进而有效的推广手段,学习他们是如何与消费者建立起良好的客情关系。

药企自然没有必要把自己限制在保健食品的生产与经营之外,但是这条路毕竟刚刚起航,未来难免遇到很多困难,并非一帆风路。好在,既有大企业的成功经验可鉴,也有专做控销品种的企业经验可参。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