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职工医保个账的前生今世

发布时间:2019-07-17 15:59:34作者:王超群 陶丽丽 华中师范大学公共 管理学院来源:医药经济报

引言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9年重点工作任务》中,明确提出要在2019年12月底前“制定改进职工医保个人账户政策文件”。设立个人账户的初衷是什么?为什么医保个人账户非改不可?医保个人账户去向何处?本专题将予以探讨。


医保个人账户发展趋势探讨(一)


1998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要求建立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职工医疗保险个人账户(以下简称“个人账户”)自建立以来,关于其利弊得失的争论就从未停止过。2010年的《社会保险法》对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做了明确规定,对医疗保险个人账户只字未提。事实上,医保个人账户的法律基础已经缺失。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9年重点工作任务》中,明确提出要在2019年12月底前“制定改进职工医保个人账户政策文件”。要想改进个人账户,就必须了解个人账户从何处来,设立个人账户的初衷是什么。


医保个账由来


个人账户建立之前,我国实行的是劳动保险医疗制度,其于1951年建立。劳保医疗实行大小病统包,劳保医疗制度下,职工无需缴纳保费,全部由用人单位支付。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劳保医疗制度面临的挑战日趋严重。最重要的挑战是快速上涨的医疗费用,导致不同企业的负担畸轻畸重,企业和职工都对劳保医疗怨声载道。

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我国开始试点建立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当时,改革要解决的问题是:建立风险基金池,解决企业负担不均问题;降低医疗保障待遇,引入个人控费机制,约束医疗费用快速增长;实行参保职工个人缴费,实现缴费责任在个人和单位之间的分担等。为此,新建立的制度要能建立一个共同的基金池,办法是社会统筹,把一个地区的所有单位都纳入进去;要控制费用快速增长,办法是降低待遇水平;还要降低企业负担,办法是要求职工缴费。

这些改革都是减法改革。如何才能减少改革阻力呢?我国借鉴了新加坡的个人账户操作经验。具体做法是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一是由企业缴费建立社会统筹基金保大病,主要是保住院。二是建立个人账户支付门诊小病,个人账户资金来自于个人缴费和企业缴费的一部分。


设立的四个初衷


个人账户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当时规定,职工个人缴费全部进入个人账户,同时企业缴费的一定比例也进入个人账户。两部分资金最后都归个人所有。这就有效吸引了个人参保,也通过吸引个人推动了企业参保,从而保障改革平稳过渡。同时,个人账户资金主要用于门诊、购药等小病。个人账户归个人所有和使用,参保人会省着花钱,可以防止参保人过度利用医疗服务,从而控制医疗费用快速增长。

总的来讲,设立个人账户的初衷主要有四个:一是吸引和激励职工参加医疗保险制度,保障劳保医疗改革过渡;二是支付参保人的门诊、购药等小病医疗支出;三是控制参保人过度利用医疗服务的道德风险,控制医疗费用快速增长;四是为参保人在老年和大病时积累部分资金。即个人账户具有过渡性、支付性、约束性和积累性四大功能。

随着改革推进,个人账户过渡性的历史使命早已完成。个人账户的其余三大功能之间具有递进性。个人账户用于支付小额医疗费用,具有支付功能。因为参保人花自己的钱,对个人医疗消费行为具有约束作用,能够控制个人过度利用。因为具有约束作用,个人账户进而具有积累功能,可以用于支付未来医疗支出。

看起来,个人账户设计得完美无缺,遗憾的是,建立个人账户之初,我国对医疗保险运行规律还缺乏认识,纯属“摸着石头过河”。在借鉴经验时,又过分重视新加坡经验,导致以偏概全。事实上,当时全球仅新加坡一个国家建立了强制性的个人账户。2010年,一个人口2万余人的太平洋岛国帕劳也引入了个人账户。除此之外,全世界就只有中国建立了个人账户。可见,个人账户在与其他医疗保障制度(如全民免费医疗、社会医疗保险等)的竞争中完全没有优势。

事实上,个人账户的设计初衷是理想状态的,但个人账户一出台就遭遇了诸多问题。那么,个人账户到底存在哪些问题?请关注近期本版的讨论。


QQ图片20190717155920.jpg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