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全球制药企业研发实力大PK 哪些企业上升势头猛?

发布时间:2019-07-16 16:27:59作者:本报特约撰稿 闫庆松来源:医药经济报

通过分析国际知名咨询机构Informa Pharma Intelligence公司的Pharmaprojects数据库,可以帮助我们全面了解2019年全球在研新药市场的一些新变化,及时发现全球新药研发新趋势。

对于企业层面的分析,笔者聚焦于三个方面:一是在研产品数量排名居前25位的公司(即TOP25)的变更及存在问题;二是进一步跟踪小企业研发项目贡献增加的具体情况;三是区域变化情况。

 

大药企地位动摇

  

从2019年数据来看,排名居前五位的制药公司分别为诺华、武田、强生、阿斯利康、赛诺菲,在研药物数量分别为219个、211个、208个、194个和192个。

 

No.1诺华:自研药物占比高

【提问】自研在研药物这么多,为何去年无自研新药上市?

  

诺华连续第三年位列全球在研药物数量排名第一位。与其他公司相比,诺华的优势仍在于其自研产品占比更高。2019年诺华自研药物数量为131个,自研药物占比高达59.8%,是TOP10公司中自研药物占比最高的公司。

但是,从新药上市情况看,这家瑞士跨国制药巨头的表现却乏善可陈,新上市的3个产品无一为诺华自研品种。诺华新上市的Aimovig(erenumab)由诺华和安进联合开发,诺华从安进处获得了部分商业化权利。该药物是全球首个通过靶向阻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受体开发的预防偏头痛药物,同时也是美国市场近20年来首个预防偏头痛的新药。除Aimovig外,2018年上市的用于预防偏头痛的CGRP受体拮抗剂还有辉瑞的Ajovy(fremanezumab)和礼来的Emgality(galcanezumab)。

除了与安进合作外,诺华还从Spark Therapeutics公司获得一项基因疗法授权,该药主要用于治疗RPE65基因突变所致的失明。此外,2018年诺华子公司Sandoz还上市了阿斯利康重磅产品阿达木单抗的生物类似药。

从过去一年诺华公司的表现看,虽然其仍处于榜首,但其花费巨额费用引进新产品后的收益却相对有限。对于大药企而言,可通过引进新品种或并购等方式迅速丰富自身产品线。至于哪种方式更为适合自己,或许将是新的一年诺华公司高层需要思考的问题。


排名提升者:武田靠并购大提升

【提问】依靠并购的提升,整合后的变数?

  

2019年武田位列全球在研药物数量第2位,2018年其排名为第9位,武田也是TOP10企业中在研药物数量呈现增长态势的三家企业之一(另两家分别为赛诺菲和礼来)。

武田的排名出现如此大幅提升,主要归功于其对Shire公司的并购。通过并购,其在研药物数量已从2018年的164个增至211个,但自研药物仅有99个,占比仅为46.9%。

目前统计的数据尚无法反映武田在并购Shire公司后可能开展的产品线调整,预测武田未来会对双方的产品线进行结构性调整,可能会出现在研药物数量下降。但就目前情况看,并购已使武田在全球研发企业排名中居于亚军地位,这也是迄今为止日本药企取得的最佳排名。

值得注意的是,赛诺菲通过几项并购交易,已使排名从2018年的第8位上升至第5位,在研药物数量从179个增至194个,但自研药物仅有93个,占比仅为48.4%。


排名下降者:辉瑞下滑最明显

【提问】擅长并购的辉瑞,为何近年鲜有大并购?

  

在TOP10企业中,强生的排名有所下降,从2018年的第2位降至第3位。阿斯利康紧随其后,降至第4位。在TOP10企业中,排名下滑最为明显的企业为辉瑞,其排名从2018年的第4位下滑至第9位,在研药物数量从192个下滑至163个,擅长企业并购的辉瑞公司,近年来却鲜见大的并购交易。

另外,在TOP25企业中,仅有Evotec和Biogen为新进入企业,这两家公司之前均未在TOP25榜单中出现过。

 

又见超级并购

【提问】是否预示大型并购新时代到来?

  

2019年初,百时美施贵宝(BMS)宣布将以740亿美元收购赛尔基因(Celgene)公司,这将会对未来TOP10排名产生重大影响。据悉这次并购要到今年第三季度才能完成。

在本次TOP25排名中,赛尔基因已从2018年第20位上升至第14位,如果将赛尔基因的98个在研品种统计在内,将有助于BMS回到TOP10中,且排名第三位。

据报道,排除通货膨胀因素可能带来的影响,本次并购将是1999年至今制药领域最大的并购交易,也是迄今为止制药领域第四大并购活动。其他三大并购案例包括:武田制药并购Shire公司(2018年,790亿美元)、Glaxo并购SmithKline(2000年,780亿美元)、辉瑞并购Warner-Lambert(1999年,840亿美元)。

合并后的公司将承接赛尔基因在肿瘤学、免疫学和炎症领域的项目,以及BMS在心血管领域的项目。但投资者对企业未来增长持怀疑态度,还认为BMS可能出价过高。

近年来,制药企业间的并购活动愈加频繁,尤其对于大药企而言,通过并购小药企进而获得新的在研药物项目,成为这些大药企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方式。在过去的一年中,行业内发生的两大并购交易,已经影响TOP10排名顺序,而这种情况已经很长时间未曾出现过,尤其是2017年制药行业未出现1例大型并购交易。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变化却并不预示着一个大型并购新时代的到来。2018年抑制制药领域并购交易的因素仍然存在:基于对现有公司和资产的高估值,以及地缘政治不确定性的担忧,更多潜在买家将持观望态度。

但是,企业间的小型并购活动仍在继续出现,相关的并购交易包括:诺华收购Endocyte、AveXis、Advanced Accelerator;武田并购TiGeniX;强生收购ImmuneTarget、BeneVir;赛诺菲收购Ablynx、Bioverativ;罗氏收购Tusk Therapeutics;默沙东并购Viralytics;礼来收购AurKa Pharma、ARMO Biosciences等。从当前情况看,2019年这种并购策略仍将持续, 2019年1月,礼来已宣布80亿美元收购Loxo Oncology公司。  


TOP10企业占比十年减半

【提问】集中度持续下降,意味着什么?

  

通过对大型制药公司在研品种在不同阶段的分布情况分析,可以大致了解不同企业的新药转化水平。例如,诺华处于Ⅱ期临床阶段的药物数量远高于Ⅲ期临床,而默沙东Ⅱ期临床和Ⅲ期临床在研药物数量则基本相当。

对2011-2019年TOP10、TOP25企业在研药物数量在行业整体中的占比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反映出大药企对行业整体贡献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可反映行业集中度的变化趋势。以TOP10为例,其行业集中度水平已从2011年的13%左右降至2019年的6.45%,份额被腰斩。TOP25企业的情况与之类似,其行业集中度水平已从2011年的18.3%左右降至2019年的11.0%。

企业间不断出现的并购交易及其对TOP25排名的影响,以及TOP25和TOP10企业占比或行业集中度占比持续减少,也反映出新药发现和识别的难度正在增加。

 

小药企权重更大


小药企在研项目占比持续增长

据统计,仅有1种在研药物品种的企业数量已从2018年的1627家增至1633家,拥有2种在研药物品种的企业数量已从2018年的657家增长至669家,二者共计2302家,占比为53.3%。与之相比,2018年这些小型制药研发公司的数量为2284家,占比为55.2%。

2019年小药企数量占比,与2018年相比出现下滑,并且已是第二次出现下滑;但这些小药企开发的药物数量占比却持续增加,已从2011年的不足15%增至2019年的18.3%。


有企业因并购、注销等原因消失

全球拥有在研药物项目的药企数量,近年来一直呈现增长态势,从2001年的1198家增至2019年的4323家。2019年全球药企数量较2018年增加189家,增幅达4.6%,与2018年3.3%的增幅相比,呈现小幅回升,但与2015-2017年间8%以上增幅比仍有差距。

全球制药公司数量的增长,主要依赖于新成立研发公司的增加。据统计,在过去的一年中,新成立的制药研发公司数量为722家,远高于2017年的670家,且与2016年保持的最高记录750家较为接近。但是,2019年实际新增企业数量仅为189家,这意味着,在过去的一年中,有533家公司因并购、注销等原因消失,2019年处于活跃状态的制药研发公司净增加数量,占新增制药研发公司数量(722家)的比例仅为26.2%。

 

继续东移


欧美占比减、亚洲占比增

从2019年制药研发公司的地理分布(总部所在地)情况看,继续呈现向东部迁移的态势。

美国市场所占比例为46%,依然占据全球制药研发公司的半壁江山,较2018年数据下降了2%,该占比也是有史以来的最低值。欧洲地区所占比例也出现了下滑,其占比已从2018年的27%降至2019年的25%。其中,英国、德国、法国三个主要欧洲国家占比基本保持不变,分别为6%、3%、3%。此外,加拿大占比继续维持在4%左右。

作为全球新药研发的主要动力来源,美国和欧洲占比有所下滑;而亚洲的占比则继续保持增长势头,已从2018年的20.5%增长至2019年的23.6%。


中国跃至第二大研发国

其中,中国已跃升至全球第二大制药研发国,这也是该角色首次由欧美地区以外的国家担任。2019年总部在中国的新药研发企业数量占全球药物研发企业的比例,已从2018年的6%增至7%。Pharmaprojects数据库收录的从事新药研发的中国新药企业数量已从2018年的262家增长至301家,增幅高达15%,中国市场已呈现出较为稳健的扩张速度。

亚太其他地区的企业数量也呈现出显著增长,占比从2018年的11%增至2019年的13%。日本企业数量占比基本不变,继续维持在3%左右。

QQ图片20190716162739.jpg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