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儿童药保障再添薪火 端口前移深挖需求

发布时间:2019-07-16 16:11:29作者:本报记者 张蓝飞来源:医药经济报

儿童节来临前夕,“儿童缺医少药”话题再度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此前,国家医保局正式公布了《2019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工作方案》,慢病药、儿童药等品种将优先考虑纳入新医保目录,儿童药持续扩容再次成为医保目录调整的工作重点。

目前,90%的药物缺失儿童版,在日常用药中经常采用说明书中“儿童减半”的方法来操作。广东省保健协会会长朱家勇认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承载着国家、民族的未来,不同年龄段儿童的体重、身高、组织都在不断变化,跟成人有很大不同,必须全面重视儿童早期发展,进一步满足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


“少药”现象持续关注


按照《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中提出“鼓励儿童专用药品研发和生产”的要求,建立鼓励儿童用药研发、生产的配套法律,优化审批程序,建立儿童药物不良反应事件监测系统,完善儿童用药再评价体系,确保儿童版药物尽快进入流通市场。

广东省保健协会儿童保健分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吴婕翎教授分析指出,目前儿童医疗保健状况不容乐观,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不发达地区的儿童医疗保健水平参差不齐,各地顺应“医联体”政策趋势打造专科联盟,逐步缓解“缺医”问题,但“少药”现象依然亟待解决。

事实上,儿童不是缩小版的成人,一种对成年人有效的药物也许并不适用于儿童,甚至在不同年龄和身体状况的儿童之间用药效果也存在差别。早在2017年2月发布的2017版医保药品目录中,就已新增91个儿童药品种,明确适用于儿童的药品或剂型达到540个,加强了儿童用药保障力度。

康芝药业营销中心总经理袁建国告诉记者,我国儿童用药市场长期存在品种少、剂量模糊、规格缺乏等现象。“为解决儿童药短缺,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利好政策,包括鼓励儿童临床急需品种申报,加快对儿童药的审评审批工作,在产品研发、医保报销、招标采购等多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国内儿童用药市场规模近千亿元,儿童门诊量一直处于增长态势,在政策扶持和医疗投入加大的背景下,儿童药市场规模预计保持年均两位数以上增长。然而,不可否认,由于儿童用药人群比成人少,开发周期长、利润低、成本高、药物评价难度大,且儿童临床试验的复杂程序和风险也远高于成人临床试验,目前国内生产儿童用药的专业厂家积极性并不高。

今年“两会”上,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儿童医院院长周崇臣公开建议,应当从政策层面给予支持倾斜,鼓励企业研发申报儿童药来解决药物短缺,提高儿童用药物的可及性;另一方面,通过完善儿童用药信息、建立儿童用药使用目录来解决现在普遍存在的儿童超说明书用药的问题。


满足全周期临床需求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日前发布《中国妇幼健康事业发展报告(2019)》明确提出,将提高儿童健康管理水平、加强儿童疾病防治、改善儿童营养、促进儿童早期发展作为“全周期”健康服务的四大核心目标,这意味着儿童疾病防控端口将进一步前移,并要求临床医生必须细致地观察和挖掘儿童群体的健康需求。

在由广东省保健协会主办、广东省保健协会儿童保健分会承办的第四届儿童早期发展高峰论坛暨“广东最美基层儿童保健医生”颁奖大会上,促进基层儿童医疗保健服务能力提升,加强有证据支持的早期临床干预措施,正得到全行业的重点关注。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原儿童保健部主任王惠珊坦言,随着“全生命周期管理”健康理念深入,应当以卫生为切入点,结合现有的妇幼医疗保健服务,以基层社区为中心提供养育照护支持。“UNICEF四个贫困县调查结果显示,约1/3的0~3岁儿童存在至少一项可疑发育迟缓,如交流、社会能力或认知发育等,这涉及儿童心理、社交情绪、家庭养育等多个维度。”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副研究员张悦表示,对于临床高危儿童应当给予清晰的诊断,其中不仅包括心理行为偏异、体弱、营养性疾病、发育困难或过度等狭义上的“高危儿童”,《新生儿访视技术规范》《儿童心理保健技术规范》等循证指南已经明确列出了高危儿童存在的客观定义和范围,其中的临床需求依然未被充分满足。

袁建国指出,儿童用药中销量最大的退热系列、感冒系列、抗感染系列、止咳化痰系列、抗过敏系列、消化系列、神经系列及维生素等品种,在院内和院外市场潜力亟待挖掘,口服液、颗粒剂、透皮贴剂等儿童专用剂型和规格,依然需要产业界投入资源。

除此之外,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从品种定位和临床开发角度,面向儿童临床亟需的领域,如新生儿惊厥、严重感染、遗传病或遗传代谢病等,儿童药物研发立项思路应考虑到目标年龄组儿童的发育和生理特点,保证剂量准确,满足顺应性和安全性需要。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