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科创板倒计时 创新热度升温

发布时间:2019-07-15 11:52:10作者:本报记者 李蕴明来源:医药经济报

科创板“开市”进入倒计时。按照上交披露的时间表,7月22日将举行科创板首批公司上市仪式。此次首批25家拟挂牌企业中,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度较高,其中有2家生物医药公司,占比8%。

业内人士认为,科创板日前开板,或将有助推动本土初创公司的研发成果加速转化,打破此前国内尚未盈利的创新型生物科技公司只能依靠VC/PE、港美股上市融资的局面,有望让国内的医药创新加速进入良性循环。


“接力”机制终登场


截止2019年6月30日,已有29家医药企业(包括药物研发、IVD、医疗器械、外包等)申请科创板上市。其中,药物研发的企业有9家,但遗憾的是目前进度抵达注册阶段的企业较少,仅微芯生物提交注册,其他企业仍在问询阶段或者受理阶段。

尽管进度稍慢,但在不少研究机构及业内人士眼中,创新药企业仍然是未来科创板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原因在于科创板的出现,给国内创新药投资提供了一个合理的“接力”通道。

从一级市场的表现看,资本是青睐创新药企业的。有投资机构统计显示,去年创新药企业融资项目数量达84个,已披露金额的项目融资金额超374.39 亿元;截至今年5月30日,创新药企业融资数量已达34个,融资金额超过170.88 亿元。

而科创板的推出,让这些前期投资者能及时获得投资回报。在此之前,有创新药企业的海归创始人就向记者感慨,国内缺乏引导投资者投向新技术和新概念的机制,对于如创新药研发这种开发周期在10年以上的项目更是如此。该创始人建议,有关部门可以对已有产品进入Ⅱ期临床或Ⅲ期临床的企业设置基本标准,达到的可以到公开市场交易,让早期投资者通过溢价、交易等方式,收回投资。“这对资本市场的活力也是一种促进。”

去年港股颁布新规后的市场反应也印证了上述人士的表态——2018年A 股市场仅有1家创新药企业上市,募集9.74亿元;同年有5家中资创新药企业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募集资金184.56亿元。

对比港交所与科创板对生物科技类公司的上市门槛要求,均对企业是否盈利没有要求,但对于在研药物所处研发阶段、企业的潜在市值要求则有所不同。其中,港交所要求在研药物须进入Ⅱ期临床,而科创板的要求则是获准开展Ⅱ期临床;但与港交所要求的潜在市值大于15亿港元相比,科创板大于40亿元人民币的要求门槛还是相对高了不少。

但无论如何,科创板还是为国内创新药企业拓宽了融资渠道,改变了创新药企过去利润要求无法满足主板、中小板、创业板要求,新三板市场流动性偏弱无法满足企业融资需求的尴尬局面。正如财经评论人士郭凡礼所指出的,科创板的开板印证了资本市场越来越接受生物医药产业,不仅可以为生物医药企业提供更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也有助于推动生物医药产业的价值发现。德勤生命科学与医疗团队发布的行业报告也认为,科创板推出将推动医药与生物科技行业价值新发现并迎来上市繁荣周期。

德勤生命科学与医疗团队发布的行业报告指出,科创板通过在盈利状况、股权结构等方面的差异化安排,大幅提升了对科技创新型企业的包容性和适应性。科创板发行制度和上市门槛的调整,不仅能为更多科技创新型优质企业提供上市融资机会支持企业发展,也成为生物科技公司继纳斯达克和港股生物科技板之后的又一重要上市平台,还为PE、VC类投资机构提供更丰富的退出渠道。


首创新药发挥空间巨大


如今,在政策和资本的双重助力下,业内创新药注册热度同样在上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发布的《2018年度药品审评报告》显示:2018年,药审中心受理1类创新药注册申请共264个品种,较2017年增长了21%。其中,受理1类创新药的新药临床试验(IND)申请239个品种,较2017年增长了15%;受理1类创新药的新药上市申请(NDA)25个品种,较2017年增长了150%。

正如德勤生命科学与医疗团队所强调的,在证券市场上投资者愿意给予创新药企业高估值,而在创新药企业给投资者带来了优异回报。在这背后,是创新药(尤其是首创新药)凭借上市后独占期内竞争少、降价压力小等优势,给企业贡献丰厚的利润,而这是仿制药或Me-too/Me-better药物难以企及的。此外,首创新药往往都是全球首创,为企业带来的巨大收益也体现在全球市场回报上,也将受到全球资本市场的关注。但同样的,首创新药的风险也相较Me-too/Me-better药物更高,因此在技术或业务模式上能够有效缩短研发周期、节约研发投入或降低研发风险的企业将受青睐。

中信证券医药行业分析师陈竹也强调,科创板给研发型医药企业提供了更好的市场宣传能力,并且通过合理化的监管实现更加市场化的科技创新型企业的投资,为已经布局或者将要布局医药行业的一些企业提供了更好的合作(如收购并购、吸收兼并等)机会,实现整个医药行业的资源优势集中和快速发展。

从投资角度考虑,近期国内医药行业仿制药市场大洗牌利好创新药企业。而从全球市场看,过去5年创新药的数量和支出大幅增加,预计该趋势还将继续保持。不难推测,未来创新药企还将持续成为资本市场和并购市场的热点。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