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国内药企研发支出拆解

发布时间:2019-07-15 11:43:36作者:本报记者 张松来源:医药经济报

2018年毋庸置疑是创新药获批的丰收大年。在这一年,美国FDA批准了59款新药上市,首创新药(first-in-class)的比重高达34%;而在中国,亦有48个新药获得NMPA的注册批件,其中10个为本土药企自主研发。

新药研发能力不断巩固的中国药企正在走近世界的舞台中央,与头部梯队的跨国制药公司的差距在缩小。

据米内网统计,在A股及港股上市的药企中,2018年研发投入突破10亿元的有11家,其中有4家药企超过20亿元,恒瑞医药、复星医药和中国生物制药三家中国医药创新龙头企业跻身在列,研发费用在营收中所占比例分别为15.33%、10.06%和10%。与去年相比,三家大型药企的研发开支都在稳中上涨。

但是,国际跨国药企的研发费用依旧是国内药企难以企及的数目。据FierceBiotech报道,去年全球营收排名前15位的药企,在研发上的总投入金额首次超过1000亿美元。罗氏以近110亿美元的阔绰手笔再次夺冠,强生和默沙东则以微弱的差距紧随其后。记者梳理后发现,全球营收排名前10位药企研发费用占比均值达到了19.01%。

从数据直观对比,国内药企仍差距较大。但是,详细拆解国内创新药企的研发支出可以发现,与国际跨国药企相比,国内创新药企的研发支出结构有明显差异,并显示出适应于国内本土实际的创新动力。不仅如此,大型医药企业和新兴Biotech(生物技术)企业两种类型的国内创新药企也呈现出研发支出的结构性差异。


结构差异

跨国药企PK国内药企


上海美迪西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陈春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中国的医药创新还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正在从‘仿制为主’向‘创仿结合’转型。尽管国内龙头药企在药物研发上的投入少于发达国家,但积极创新的趋势明显,不能直接用研发资金数量大小进行比较。”

国内大型药企以恒瑞医药为例。其2018年的研发开支中,临床设计试验费用及直接投入费用占比最高,分别占研发总费用的28.10%及39.27%。公司公告披露,主要原因是开展的临床试验数目增长引起的研发投入增加。据《2018年中国肿瘤临床试验蓝皮书》统计,恒瑞医药开展肿瘤临床试验数量,已由2016年的14项上升至2018年的29项,涨幅逾107%。

值得注意的是,其研发开支结构中,薪酬增长率仅为19.54%,但研发人员的股权激励费用增长率却高达692.29%。中信建投证券在一份研报中指出,“在人员数量小幅提升的基础上,恒瑞医药着重使用股权激励策略调动核心员工积极性。”

另一方面,国内Biotech企业研发环节斥资力度空前。百济神州以6.79亿美元的研发费用接替恒瑞医药问鼎国内研发投入排行榜,研发投入同比上涨152.4%,占营收的比例高达342.93%。无独有偶,同样角逐PD-1抑制剂赛场的信达生物,研发费用占比达到了1182.66%。

详细拆解代表性企业百济神州的研发费用,或能窥得Biotech公司研发投入快速增长的背后缘由。2018年年报显示,百济神州的研发投入按照数额大小分别流向了四个方面:临床阶段项目的外部成本、内部研发开支、进行中研发开支和非临床阶段项目的外部成本。“外部研发开支的增加主要由临床及临床前候选药物进展所致,而内部研发开支的增加主要是因为开发机构、临床及临床前管线的扩张。”百济神州在年报中进一步解释道。

从具体数额可以看出,临床阶段项目的外部成本及内部研发开支费用是百济神州占比最高的部分,中信建投证券将其增长的原因归纳为相应药物的临床试验数目增多,及员工薪酬、股权激励费用的增加。而对于非临床阶段项目的外部成本及新增的进行中研发开支费用增幅较大的异动,则是“推进临床前候选药物研发的相关成本,以及百济神州与其他公司的授权费、里程碑费用及合作终止费等引起”。

行业普遍认为,随着创新药企的临床试验数目迅速增长,研发费用仍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趋势。

高研发投入模式使得Biotech企业成了本土最“烧钱”的药企。中信建投证券分析指出,国内Biotech公司大都处于早期投入阶段,需要依靠大量融资来支撑研发投入,产品研发的结果将决定公司的后续命运,因此研发需求更为强烈;而大型药企本身的研发费用基数较大,且主要资金来源是自家其他产品的销售,所以比较来看,Biotech企业在研发端的增长无疑会远高于大型药企。


借力资本

Biotech企业有更多可能性


根据德勤的研究,2018年全球处方药销售额达到8300亿美元,预计到2024年这一数字将增至1.2万亿美元,并且以年复合增长率6.7%实现高速增长。而此前增速一路平缓,2010-2018年复合增长率仅为2.9%。德勤认为,“能解决当下关键需求的创新药未来推向市场,将成为推动全球药品支出增长的关键动因。”

而作为国内创新药研发不可或缺的Biotech企业,其在新药研发领域的地位将愈发举足轻重。IQVIA一项研究表明,在过去十年中,全球年收入低于5亿美元或年研发支出不足2亿美元新兴的Biotech企业,临床试验末期研发管线占比,已从2009年的60%增加到2018年的72%,这说明将来绝大部分的创新药产品将出于Biotech企业之手。

去年4月30日,香港联交所新上市规则生效,允许尚未盈利或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赴港上市,百济神州、华领、歌礼等一大批Biotech企业率先抢登这一强吸引力的融资平台。未盈利企业若想上市,在过去是天方夜谭,如今梦想照进现实。不过,Biotech企业在港股上的表现并不算漂亮。

对于登陆港股Biotech企业面临的悲观情绪,陈春麟博士坦言,“不仅中国市场如此,整个亚洲市场亦是。也从侧面反映出,大环境对创新的鼓励支持仍然偏弱,但科创板和港股生物科技板块的设立就是在扭转这一局面。”

上交所日前透露,科创板首批公司上市仪式将于7月22日举行,开市已箭在弦上,Biotech企业将迎来更多可能性。

百济神州近日亦正式通过香港联交所上市规则的批准,成为首家由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转为普通上市公司,顺利摘下股份名称上的“B”标记。根据今年一季报,百济神州在第一季度国内的销售收入为5742万美元,同比增长147%,综合去年营收,已不再适用港股生物科技规则。随着BTK抑制剂、PD-1抑制剂两个产品上市在即,百济神州即将进入创新药研发成果的收获期。

百济神州的华丽转身或能一改资本市场的既往看法。陈春麟博士指出,“对于新药研发存在失败的可能性,人们对其可接受的程度还有待提高,或等到一大批biotech企业研制的创新药进入市场,外界的意识和观念才会有所改观,支持创新的政策导向才将愈发明确。”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