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退出机制优化 资本倚重“头部企业”

发布时间:2019-07-05 15:14:50作者:本报记者 马飞来源:医药经济报

最近,国内资本市场出现了一些暗涌引起嗅觉灵敏者关注:先是上交所宣布对*ST海润和*ST上普做出股票终止上市的决定,对*ST保千股票实施暂停上市,后有深交所宣布做出*ST华泽、*ST众和股票终止上市的决定。这可以说是中国资本市场“罕见的大动作”,其所传递的信息是,资产证券化后不再是“铁饭碗”了,提升上市公司质量,成为监管机构的重要内容。

在微观层面,医药资本依旧活跃。近日,新加坡数字医疗平台Biofourmis完成了3500万美元的B轮融资,投资方不仅有红杉资本、万通人寿等知名机构,还有来自中国的在线智慧医疗平台“健客”。健客CEO谢方敏表示,其与阿斯利康、辉瑞、吉利德等跨国药企有深度合作后,在渠道端也将国际化,后者通过其强大的研发团队,成功地将数字医疗概念转化为产品。

一宏观、一微观层面的事件虽看似无干系,但资本的价值取向已然明了。


两极分化分泾渭


查阅A股上市的293家医药企业最新年报,有两组数据须引起已经或正在资产证券化路上的企业高度重视。

首先是销售数据。根据年报,A股医药类上市公司中有34家企业的销售费用占营收比超过50%。如寿仙谷2018年报显示,该财务年度销售费用高达2.3亿元,而全年总营收不过5亿元,销售费用占营收比高达46%,远超同仁堂、片仔癀等中医药企业。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研发费用为3366万元,占营收的6.6%。这组数据背后折射的现象是整个医药行业普遍存在的。

截至目前,A股医药企业除*ST长生外,281家企业公布了研发投入数据,研发费用总计340亿元,293家药企销售费用总计为2478亿元,其中有226家销售费用过亿。某上市公司营销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个话题并不新鲜,但需要引起业界重视。刚刚过去的一个月,深沪交易所向27家医药企业发出询问涵,财务数据尤其是销售费用引起监管层的关注。”他分析称,靠销售费用推动的增长模式已走到尽头。尤其是“4+7”带量采购试点扩面在即,在顶层设计上没有了大面积的渠道推广诉求之后,严查销售费用问题或是大势。

这是转型升级中医药企业成长的必修课。如果把销售费用看作是“踩刹车”,那么,第二个要引发关注的是不少企业已开始踩下“油门”。

本报记者对过5亿元的融资事件进行分析时注意到,融资能力强的企业资金流向都朝着新药研发端汇聚。尤其是在一致性评价全速推进、配合招采大布局的语境下,销售推动的传统模式已然失色。

2018年A股医药企业合计资本化研发支出74亿元,同比增加61%,一线药企在研发投入的规模上快速提升,其中百济、恒瑞和复星2018年的研发投入分别约为47亿、27亿和25亿元。复星医药董事长陈启宇表示,“未来一线药企的研发投入的差距会逐渐拉开,而且新时代还会有新特征:研发投入方向主要向高端仿药和创新药头部集中,研发的国际化趋势显现。认同了这个趋势,医药行业就将进入新的竞争层面,即产品力竞争时代。”


“首仿+首创”赢未来


未来已来,药企自谋多福,否则,趋势打败优势的话,就只剩出局。产品力时代谁主沉浮?这是很多企业都在思索的。

陈启宇认为,未来当属两端。“一是要有高品质的产品组合;二是要有高效的渠道通路,两者互为支撑,协同增值。”

或许这就能理解为何医药电商“健客”也开始加码投资医疗终端:借此有效提高患者依从性,通过AI技术,减少患者再次就诊的概率和成本。据悉,今年“健客”与辉瑞共同探索创新型一体化医药健康服务的合作模式,其投资旨在基于互联网医院的慢病管理体系逐步向技术化、智慧化方向发展。

渠道的蜕变带来的连锁反应就是产品力的大比拼。

上周港交所官网显示,内地第一大精神疾病药企翰森制药已于近日通过上市聆讯,成为继方达控股、迈博药业后本月第三家在港IPO闯关成功的药企。招股书显示,虽是靠仿制药起家,但翰森制药在自主创新方面的投入不容小觑。公司自2002年开始研制1.1类创新药,目前公司的1.1类创新药迈灵达已成为主要产品。他们还拥有6个1.1类在研创新药品种进入了Ⅱ期临床试验或更后期研发阶段,其中有4种在研药品预计将在多个治疗领域推出。

这个还不是最重点的方面,在研数字代表的是现在,产品布局谋的是未来。

从翰森制药颇受资本追宠看得出,依靠“首仿药+创新药”的产品组合形式在未来十年会是主流策略。这样的布局也用事实在做佐证:根据公开数据,翰森制药过去三年毛利率水平始终保持在92%以上。2018年,企业实现收入约77.2亿元,同比增长24.7%;毛利率约92.2%,净利润约19.03亿元,同比增长19.3%。该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在一致性评价、带量采购等因素推动下,国内仿制药行业优胜劣汰的局面将更为明显。未来,高质量的仿制药产品将在市场上获得更多的关注,传统落后的仿制药逐渐被淘汰。只有从核心技术入手,打造高品质药品,才能‘剩下来’,成为资本倚重。”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