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院外销售翻盘 未中标品种仍有机会

发布时间:2019-05-08 17:03:58作者:实习生 李傲华 本报记者 刘卉来源:医药经济报

4月26日,山西省药监局发布《关于在药品零售企业开展电子处方服务试点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开放处方药销售,鼓励处方外流。在“两票制”和带量采购的大环境下,一边是医院终端销售份额仍然高企,另一边是院外市场迎来发展新机,未中标品种如何调整销售模式,在院内和院外市场作出相应部署?


30%用量采购权归谁


未中标品种怎么办?采访中,北京欣乐佳国际总裁王旭华认为,未中标品种想要继续在医院销售非常困难。“即使不是‘4+7’区域,没有中标就进不了院内,只能在院外销售。”也就是说,想要在医院市场立足,始终要想办法拿到“入场券”。

“医保局成立后,医院招标主体发生了变化。”北京中卫康医药有限公司医学BD总监化玉忠在接受《医药经济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未中标的企业输在招标思维没有及时改变,但经过一轮经验积累,企业会作出调整,相信未中标产品在未来还有中标机会。”

根据规定,在试点地区的公立医疗机构,中标产品的使用占比要达到70%,理论上来说,还有30%的剩余空间。截至4月14日,25个中选品种在11个试点地区采购总量达到4.38亿片/支,完成约定采购总量的27.31%,超出预期进展。按此速度,集采份额可能会提前完成,届时未中标品种在院内市场会有更大的竞争空间。这个剩余空间的招标权归谁?

对此,专家持有不同意见。化玉忠认为,医保局不会把招标权力下放给医院,以后医院联合体可能会成为招标主体,但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这种医院集团模式。原浙江省医药行业协会会长郭泰鸿则认为,虽然至今还没有明确规定,但应该是医院自己采购,医院只需落实带量采购分配给自己的采购量即可。

企业如何抢占这个剩余空间?“患者长期使用某一品牌产品,依从性较好,突然强行换药,有时会造成病情反复。”医药营销专家、曾任多家企业营销副总的林玲指出,保证供货不间断,永远比竞品多一些服务和支持,尊重患者意愿、方便患者选择,能做到上述三点的企业就有可能在抢占医院剩余市场方面占得先机。


DTP或成新阵地


也有观点认为,为了保证完成集采任务,医院可能会选择“一刀切”的方式。况且国家医保局在“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试点工作”媒体沟通会上曾表示,因规范使用中选品种而减少医保基金支出的医院,当年度医保总额预算额度不做调减,结余部分按比例留给医院,提高了医院的积极性,所以未中标产品能否加入30%剩余用量的争夺战也是未知数,与其把鸡蛋都放在院内市场这个篮子,不如把目光投向院外市场。

美国有七成以上的处方流向院外市场,而在我国,零售终端规模不足医院市场的1/3,但仍有不容忽视的发展潜力。和传统药房以OTC药物为主不同,DTP药房针对的侧重点有相当部分为新特药。

据统计,目前国内DTP药房规模在130亿元左右,且保持着较快增长速度,到2020年预计将达190亿元。国内不少医药龙头企业都加紧DTP布局。制药企业和零售企业合作模式,正在行业蔓延。早在2014年,罗氏就和国大药房达成合作,开创了药房和特药企业合作的先河。去年,恒瑞医药和正大天晴携手大参林进军DTP。根据大参林2018年年报,目前已经筹建完成30余家DTP药房。

DTP药房可以直接与医院处方及药品生产商对接,去除中间环节,生产商直接供货,患者从医院开具处方后,到DTP药房获得处方药品。新特药要进入医院销售比进入DTP药房复杂得多,DTP药房药品上架具有新、快的优势。也就是说,DTP药房具备成为新特药主要销售阵地的资质。2018年8月29日,国内首张O药的处方就是由国药郑州大药房出药配送,O药在国内上市第一天销售额就破亿元,DTP渠道功不可没。


处方外流为前提


当然,DTP模式也不是万能的,处方外流是院外销售能否翻盘的前提。据行业预测,到2020年,处方院外购药将达到总体开方量的1/3,市场规模接近8000亿元。但部分业内人士认为,处方外流只是看上去很美好,电子处方未普及、医保支付标准不统一、药房药事服务能力不足,这些都将是限制处方外流的因素,院外处方药市场是否真如预测那样能达到千亿元级别,还是未知数。

无论如何,总的来说,在医药分开的背景下,处方外流是趋势,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国家和地方不断有鼓励处方外流的政策出台。3月1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医院智慧服务分级评估标准体系(试行)》明确提到,在诊后服务的药品调剂与配送方面,医院智慧服务应该至少做到以下一项:支持向第三方机构推送电子处方;支持患者在线完成药品配送付费及配送地点选择。在全程服务方面,针对慢性病、复诊患者可实现在线交互诊疗,在线开具处方、检查单、检验单等,至少支持一项。

处方药外流,最大的受益者预计会是院边店和DTP药房。根据测算,将有54%的外流处方进入DTP药房。采访中,前述专家提醒,DTP还可能成为未中标原研药新的销售阵地,但不是所有企业都能玩转院外市场,“产品与产品不同,企业与企业不同,有的可能操作院外市场风生水起,反之,也有不擅长的企业巨额投入打水漂。”


链接>>


CSO是否终极出路


“两票制”推行和带金销售取消压缩了中间流通环节的利润空间,“4+7”落地更是把医药代理商变成了配送商。代理商要么寻找转型之道,要么干脆转行。CSO(营销外包)被认为是医改背景下企业的终极出路。

“两票制”让企业一夜之间抱紧了CSO这根“救命稻草”。数据显示,仅2017年一年,全国就新增近5万家CSO公司。然而,CSO这把火烧得快,灭得也快。据统计,2018年初有超过25%的CSO公司消失。这是市场管理和规范带来的必然结果,部分公司只是为了开票而跟风注册,实际上不具备专业的营销能力。

真正的CSO对专业化营销有更高要求,能为企业定制科学的市场定位和推广计划。有能力建立起专业营销团队的制药企业毕竟还是少数,CSO模式对于解决日渐突出的“卖药难”问题还是能提供很大帮助。

“4+7”以后,未中标产品在医院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销售难题,尤其是在销售占比达70%的第一终端,CSO能否凭借专业能力为企业定制针对医院市场的销售方案,是眼下最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CSO证明自己价值的关键。(李傲华  刘卉)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