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4+7”催动药价趋低 第二批带量采购猜想

发布时间:2019-05-08 15:19:43作者:本报记者 齐欣来源:医药经济报

“4+7”催动药价趋低 第二批带量采购猜想


近段时间,“4+7”带量采购从执行效果到产生的阶段性影响,以及下一步执行计划,接连释放出新讯息。

官方数据显示,截至4月14日,25个中选品种在11个试点地区采购总量达到4.38亿片/支,完成了约定采购总量的27.31%,医保预付、医院使用以及回款等有关政策也基本落实。具体到试点城市,4月20日,上海市医保局局长在做客一档上海民生访谈节目时表示,自3月20日开始执行中选结果以来,上海中选品种医保结算总费用已超过5000万元,使用量占同品种药品总用量的70%以上。 

据介绍,此次试点,上海通过“上海医药采购服务与监管信息系统”,对医疗机构采购中选药品和未中选药品实行1:1比例自动限制。在优先采购中选品种的前提下,医疗机构可以继续采购未中选品种,既保证了中选品种合同采购量按时完成,也最大程度减少了招采活动对医疗机构日常诊疗的影响。

价格向低价趋同

值得关注的是,在各项政策支持下,“4+7”中标品种使用量超出预期,而“4+7”政策给行业带来的深远效应也正在加速浮现。尤其是按照“4+7”政策要求,原研药将与仿制药逐步执行同一医保支付标准,随着试点范围扩大,原研药将何去何从?由于价格降幅太大,“4+7”品种是否会被其他同类品种替代?未中标仿制药企业将面临怎样的市场调整?

“未来整体的走势肯定是价格逐渐降低。”在长期研究药品、耗材招标采购的资深专家耿鸿武看来,降价对外资原研药的价格冲击很大,尤其是执行同一医保支付标准政策,对原研药的价格冲击应该会进一步放大。医保支付标准趋同用2~3年时间实现,最后按照通用名制定医保支付价格,是一种非常合理的方式方法,不能单纯理解为降价,而是令价格理性回归,逐渐趋于合理价格或是合理的价格空间。未来该政策执行也要看相关配套政策,以及执行力度。

“中标品种使用金额总量一定会萎缩,未中标企业市场也面临缩小。虽然在非标区域,仍存一定市场空间,但前提也是各省不与中标政策价格联动。”耿鸿武认为,如果产品还是维持高价就会显得不合理,因此高价不会维持太久,所以大趋势是价格向低价趋同,走向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高价产品还会有高用量,第二个阶段是,当高价产品变成低价产品后,高价替代产品将具有高用量。

总结试点地区经验

下一批带量集中采购何时启动、以何种方式执行成为业界关注焦点。兴业证券在研报中指出,根据统计,截至4月15日,除了第一批带量采购已经入选的品种(25个)和未中选品种(6个)之外,已经有55个品种有企业通过一致性评价,启动第二批带量采购试点的品种条件已经成熟。

国家医疗保障局副局长陈金甫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介绍药品集中采购最新进展时表示,进一步扩大试点也不是一蹴而就、急功近利的事。正如短缺药所面临的问题,如果价格过低,对企业来说,没有积极性,就造成短缺;如果价格不能合理地体现竞争,就产生虚高,对老百姓就产生费用负担。

对此,陈金甫表示,将总结各地区试点经验,检验各项试点政策配套措施一些持续性的功能。比如药价虚高降下来,医生的医疗服务价格是不是能够进行一种正向的调整?价格到合理水平以后,能不能有利于促进医药企业的质量发展、创新发展,有利于培植中国企业规模的集中?所以在进一步扩大试点方面,将认真总结评估,听取各方面意见,完善政策,再拿出一个推进的方案。

第二批带量如何执行

兴业证券分析认为,在第一批的经验基础上,监管部门对第二批带量采购相关企业供应保障能力、质量控制能力应该会提出更为明确、细致的要求。另一方面,未来企业对新的政策环境会逐步适应,并寻求新的应对方案,会综合考虑量价关系,预计第二批品种的降价幅度也略温和化。

此外,考虑到长期供应保障的影响,未来全国大概率不会只有“4+7”这一个定价标准,企业会根据各地的不同情况“弃保”。“4+7”11个城市扮演的将是开路先锋的作用,“试”出药价的“水分”。当仿制药价格回落到合理程度后,政策也将会更加灵活。

耿鸿武认为,第二批带量采购一定会执行,评估的方式方法也一定会做微调。主要是结合医保支付制度改革,从按项目分配到按病种、按人头付费进行一系列机制转换,以及如何对结余留用进行合理规定并有效分配。

现阶段,国家和试点城市也在积极探索。据透露,2019年,上海拟选择部分区和医院开展按大数据病组分值系统付费试点。如果医院成本控制得比较好,付给医院的钱就有结余,鼓励将结余用于医院发展。

就在4月18日,国家医疗保障局与上海市人民政府签署了《共同完善医药招采机制推进平台建设备忘录》,就上海承接国家药品集中采购任务、落实国家医保信息标准化工作、确保临床和市民用药需求、建立医药价格信息发布制度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部署和安排,旨在共同完善医药招采机制,为全国医药采购体制改革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