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辽宁医药环境今非昔比

发布时间:2019-05-07 15:22:14作者:袁野来源:医药经济报

“投资不过山海关”,这句话饱含的无奈让许多东北人暗自神伤。东三省的医药环境并不友好,医药商业回款差,医生对资源的依赖,有限的市场规模,都让东三省成为各大药企的“法外之地”。比如在黑龙江,辉瑞、武田等大型外资企业就和医药商业公司合作,把产品外包出去,自营是不可能的。看来,东三省在众多药企的战略沙盘上,已成为偏安一隅的存在。

笔者在浙沪和辽宁从事药品销售、市场工作多年,这种泾渭分明的环境对比让笔者感慨颇深,同时,对辽宁医药环境有了一点自己的思考。


招标滞后“劣药逐良药”


经济学上有这样一个古老的原理,“劣币驱逐良币”,这一点在2018年前辽宁的医药市场得到了验证。究其原因,招标滞后是一个很大的致命伤。

辽宁省在2009年医疗机构药品招标后,停滞了8年时间,直到2017年才进行新一轮药品招标采购。所以,笔者2015年回沈阳工作时惊奇地发现:很多利润空间大,但并无临床应用价值的药品大量充斥辽宁医药市场,这些产品在医药招标制度有序完善的地区早就失去了空间优势。

这样的药品在医院大行其道,虽然有其商业逻辑,但过度发展不但加重了患者负担,更可怕的是刺激了很多客户贪婪的欲望。为什么很多药企都抱怨东北客户特别看中“资源”?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地域问题,或许是诸如招标滞后等宏观政策因素变成了刺激人性欲望的温床。


经济落后“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最早由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提出,此后为经济学借用,反映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赢家通吃的经济学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这点在辽宁尤甚。经济落后所以医保没钱,接下来的顺序就变成了:医保欠医院,医院托商业,商业勒药企……这种“恶性循环”的怪圈让人深恶却又无法痛绝。

此外,医保羸弱,只能让住院患者医保报销,门诊是自费,刷医保卡的钱。这让很多没有进入医保的“劣药”有了可乘之机。这种现象在经济发达省份并不存在。因为浙沪等发达地区的医保政策好,门诊可报销,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一般不会在院内使用自费药。

2015年前后,杭州市许多医院都把自费药踢出医院,因为这些产品不但占药比,而且医保患者很排斥,已无在院内存在的价值。可是在辽宁,这类产品有一个新名字叫“丙类药”,虽然自费,但如果主要应用在门诊,和医保药品没有任何区别。所以,很多在浙沪地区进不了院的药品,在辽宁并无准入门槛和障碍,其中掺杂了太多“劣药”。

纵使很多医院三令五申地强调合理用药,但在辽宁依然出现“患者虽穷,负担却重”的怪象。个中原因,令人深思。


市场环境“明天会更好”


辽宁医药市场的困局,不能简单地归咎地域,药企或人性欲望的贪婪,或许只是一个时代下的一抹斜影。

在国家第一轮“4+7”城市带量采购中,辽宁省不但有沈阳、大连两座城市入围,更于3月20日进入落地执行阶段。4月13日,辽宁省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采购网发布了《关于辽宁省14个市组成药品集中采购联合议价组的通报》(辽药采领办[2019]31号文件),积极探索带量采购的招标模式。

早在2019年1月,辽宁省开展了涉及12个肿瘤药的降价工作。2017年药品招标全国价格联动,也让之前很多依靠利润空间操作的药品失去了生存土壤……

这些都在表明:或许辽宁医药市场环境的改变就像缓慢增长的GDP一样,虽然无法酣畅淋漓,却能让人在温暖中看到一缕越发美好的希望与未来。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