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预判未来5~10年临床需求

发布时间:2019-04-30 15:05:16作者:赵琳来源:医药经济报

预判未来5~10年临床需求

揭秘适应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研发方向与策略


“4+7”尘埃落定,制药企业终将回归本质——提供合格的药品满足临床需求,在此前提下赚取合理利润。

随着中国快速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慢性病爆发,大量临床治疗未满足疾病的存在,以及患者对于更高生活质量和更低治疗成本的需求,都意味着中国药企在创新和改良型创新上会有广阔的天地。

药品研发需要时间,即使仿制药开发也需要几年时间,因此需要预测未来5~10年的临床需求。临床需求是在动态变化的,哪些是真实的临床需求?可获得的价值又是什么情况呢?

日本主要疾病医疗需求满意度调查,将解码中国药品研发的未来方向。


A 临床需求预判   以日本数据为镜


由于中国和日本同属东亚人种,营养大数据大体接近,人口老龄化速度、文化背景也都接近。

此外,日本从1970年开始步入人口老龄化,1995年完成深度老龄化进程;而中国从2000年开始步入老龄化,估计2025年左右完成老龄化进程。因此,预测未来中国5~10年的临床需求变化,或许我们可以考虑“拿来主义”,把日本的数据用来预测中国未来的疾病趋势。

对临床需求的判断主要涉及两个问题:一是治疗的必要性(即“救死扶伤”,“救死”是第一位,“扶伤”是第二位);二是现有治疗的满足程度(治疗满足程度和药品贡献度)。

其中,治疗的满足程度取决于三个方面:一是广义的药品可及性。其次是患者能以可承担的价格获得适当、高质量的药品,并方便获得合理使用药品的相关信息;三是患者对于药物治疗的管理过程以及药物治疗相关结果的评价。

药品可及性:中日新药差距5年消除

药品可及性首先是有药可用,因此药品上市是患者治疗疾病的第一要素。药品的审评审批上市速度,是可及性的重要影响因素。

自2000年以来,日本PMDA共批准上市了613种新药。日本PMDA是根据2001年通过的“特别公共企业重组和合理化计划”于2004年4月1日成立的独立于MHLW之外的机构。自2004年以来,PMDA在创新药物审评审批上做了很多努力和改进。

而自2000年以来,中国上市了约420~450种药物。2018年是中国上市新药最多的一年,上市了47种NME药物。由于没有更详细的中国国家年度审评数据,难以获得准确的中国上市药品以NME计算历年上市的状况,笔者的这个数据是以新有效成分计算,包括化药、治疗用生物制品,审批路径包括进口和仿制,但不包括中成药。

与日本相比,中国同期上市的药品数量虽然有差距,但差距不算太大。以中国目前的审评审批速度,估计5年就可以消除这个差距。因此,中国目前的药品上市情况相当于2010-2014年的日本。

实际上,日本PMDA在促进药品可及、缩短审查审批时效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2004年之前,日本药品上市的周期高于欧洲和美国。2004年PMDA成立后,有一段时间新药审查停滞,审评时间延长。但2006年后,随着审查体制的不断完善改进,日本新药上市的周期不断缩短,到2011年后,审查周期已经与美国非常接近,PMDA已经成为全球最高效的药品监管机构之一。

治疗满意度:日调研数据为更好选择

长期跟踪临床医生和患者对药物疗效、安全性、依从性、给药方便性的反馈,有助于找出药品未来改进的方向以及新药研发的方向。

患者和医生是两个不同维度

治疗满意度包括两个层面:患者的治疗满意度和医生的治疗满意度。因为医生和患者对治疗满足度的评价标准是不同的。

医生主要根据医学理论如病因病机、疾病进展、药物作用机理等给患者进行治疗和预防。但患者主要是根据药物对恢复健康日常生活的程度或者生活质量(QOL)的改善情况(即治疗体验)判断治疗满足程度。

例如医生给高血压患者服用降压药,目的是控制血压,延缓动脉硬化进展,减少心梗、脑梗等重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但如果对于一个没有太多临床症状的高血压患者,告诉他坚持预防用药可以使得10年后心梗发生率降低30%,远不如疼痛和癌症的消失更容易使患者获得治疗体验。

对于患者而言,成本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是最重要的治疗满足度指标。

再者,一些慢性病治疗,由于患者没有更多的症状改善体验(例如骨质疏松等,确诊要靠BMD骨密度检测),因此比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的治疗体验弱,治疗的依从性也更低。

此外,很多慢性病的治疗周期相当长(如慢性肾脏病、骨质疏松等,治疗周期都是以“年”为单位),与以“日”为单位的高血压、糖尿病相比,治疗体验也不容易获得。这也是慢性病强调患者教育重要性的原因所在。

准确又有价值的信息难以获得

患者治疗满意度方面,由于对人文的重视,国外历来比较重视患者治疗满意度研究,也有一些成熟的量表使用,如SATMED-Q治疗满意度量表和TSQM相关量表等。

国内对患者治疗满意度关注非常少。临床医生对患者治疗满意度会有一些关注,但最需要关注患者治疗满意度的应该是药品研发和生产企业。由于法规限制,处方药销售厂家不能直接接触患者,因此收集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相对困难。

医生治疗满意度方面,在中国,药企研发系统与临床医生接触相对较少。虽然有很多药企已经注意到临床需求的分析和征集,但临床需求调查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且医生由于背景、继续教育、专业分工、经验等不同,调查会有很大差异。因此,如何从繁杂的信息中挑选真正对企业研发有指导意义的建议,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而日本在相关疾病医疗满足度调研上做了很多的工作,可以供国内企业借鉴参考。


B  研发方向   四类疾病四种策略


日本公益财团“人类科学进步基金会”在厚生劳动省(推进创新药基础研究事业科研)资助下,从1986年开始,针对日本医生(每次约150人~170人),对60种疾病的医疗需求进行相关的问卷调查,对治疗满足程度和药品贡献度进行评估和分析,为日本药企提供研发方向参考。

该抽样调查从1994年开始,每5年进行一次,迄今已经进行了5次。调查医生涵盖大学附属医院、公立医院、私人医院、诊所等,问卷回收率100%。60种疾病包括呼吸、心脑血管、消化、内分泌、肿瘤、泌尿、精神神经、眼科等日本常见病和多发病。

根据中国药品上市状况,可以参照日本2010年和2014年的调查结果。

如图3所示,根据2014年日本的调查结果,综合前4次的数据,将各疾病根据治疗满意度和药物贡献度,分为四象限。四个象限的疾病领域特点不同,所采取的研发策略也不同。

右上象限:高治疗满足度、高药品贡献度疾病

右上象限是高治疗满意度和高药物贡献度疾病,越靠近右上角满足度越高。右上象限的很多疾病,如循环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骨科疾病和一些感染性疾病,如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哮喘、骨质疏松、过敏性鼻炎等常见慢性病,以及结核、丙肝、乙肝等感染病,不管是治疗的满足程度和药物贡献程度,都有相当大的提高。

因此,现有药物基本能满足这些疾病的医疗需求,改良或创新的空间和意义实际上不是很大。

[策略] 对于高治疗满足度和高药品贡献度疾病,创新药介入应该谨慎。而仿制药需要寻找的是中国与国外上市药品的差距,做到快速引进和仿制。

左上象限:低治疗满意度、高药物贡献度疾病

左上象限是低治疗满意度和高药物贡献度疾病。左上象限的疾病,是一些在过去二十年间药物贡献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相比右上象限疾病,治疗满意度还有一些需求空间,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症、脑梗塞、子宫内膜炎、COPD、SLE、HIV等。

[策略] 对于这些疾病,创新药和改良型创新还有不少机会,仿制药企业应盯紧国内外研发进展,随时快速跟进。

右下象限:高治疗满意度、低药品贡献度疾病

右下象限是高治疗满意度和低药品贡献度疾病。右下象限的疾病比较少,白内障、子宫肌瘤等通过手术能获得比较满意的效果。

[策略] 此类疾病由于通常通过手术等其他治疗手段解决,药物不是重点。因此,日本企业较少关注这类疾病。综合考虑,本土企业也不应把重点放到这类疾病上。

左下象限:低治疗满意度、低药品贡献度疾病

左下象限的疾病,是治疗满意度低和药物贡献度均低的疾病。如胰腺癌、NASH、多发性硬化、慢性肾脏病(CKD)、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网)、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老年黄斑变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也就是说,此类药物缺乏有效药物。

[策略] 低治疗满足和低药物贡献疾病是创新药研发的重点方向。

TIM图片20190430145820.jpg

TIM图片20190430145835.jpg


★★★ 结语 ★★★


药品的核心价值是:对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提供了不同程度的作用和改善。其有三个层面含义:一是对患者健康状态直接或间接(生活质量,QOL)的改善,是其核心医疗价值;二是患者健康状态的改善给家庭、家属、社会带来的利益,是其社会价值;三是维持国民健康,是其基本保健价值。

医生和患者对理想药物的共同期待是:能更有效、更安全、更快、更可靠、更短期内完成治疗,使用更方便,经济负担更低,品质可靠,无论何时何地都可放心使用。

此外,中国药企可从两个方面向日本企业学习:其一,在日本政府应对老龄化的强势介入和组合举措下,在创新药和仿制药连年不断降价的情况下,日本药企如何在夹缝中生存?其二,学习他们研发紧密结合医疗需求,对临床需求持续不断地把握和跟踪。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针对日本主要疾病医疗需求满足度的调查结果,思考未来中国新药研发的方向。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