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4-15 14:36:27作者:见习记者 宋一宁 本报记者 齐欣来源:医药经济报
在《2019政府工作报告》中,“支持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被列为今年的重点工作任务。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推进下,如何发挥中医药“治未病”优势,推进优质中医药资源下沉到基层,成为重要课题。
在日前举办的中国医院竞争力大会上,多位专家就“创新治未病模式,中医发展变革的新路径”这一话题展开热烈讨论。
创新“治未病”模式
虽然业界深知实践“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这一理论体系具有成本低、效益好等诸多优点,但是对医疗机构来说,尤其在基层,“治未病”概念究竟该如何落地,依旧摸不到头脑。
在河北中医学院党委常委、河北省中医院院长孙士江看来,落实“治未病”,不仅仅也不应该是“医生对病人”,而要创新思维,明确真正的“主体”。他提出,“要实现服务方由医院变为医院联合教育厅、卫生厅、体育局等单位,服务对象也应该实现逐层渗透——从孩子渗透到家长,从老人渗透到子女。”据介绍,目前,河北省中医院正在联合国家体育总局进行100人规模的试验,务求以“中药+运动”方法探索“治未病”的新渠道。
“虽然政策上明确要进行分级诊疗,让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但若贸然施行医疗资源下沉,则可能会遇到市场反应不及时、大众不买账等现象,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如何不违背市场规律,切实而稳健地推行医疗资源下沉,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党委书记杨鸫祥提出一种更“接地气”的思路:在基层正骨医院推拿门诊等科室,安排中医院的医生坐诊,借用基层康复机构的天然流量帮助中医医生渗透到基层,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实现医疗资源下沉,也能够帮助医生接触到有“治未病”需求的群体。
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院长张天奉介绍,“当遇到慢性病、轻症或者希望调理身体的患者时,我们医院的医生会开具两张处方,一张是传统的药物治疗处方,另一张是‘无药处方’,即针对患者的饮食、运动、作息和情绪管理等进行规划和建议。到目前为止,已经设计了110余种疾病的无药处方,并投入到临床诊疗中。”
仍在探索阶段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统计2013-2016年“治未病”患者数据时发现,门诊患者年龄主要集中在30~49岁,接受干预后,患者感觉身体状况改善的占比在70%左右。这则调查无疑向行业释放了一个利好信号。
近年来,国家出台多项政策鼓励中医药在“治未病”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受利好政策推动,各大中药企业纷纷展开布局,一方面积极研发和推广“治未病”产品,并同时开展各项健康科普活动,提高群众的整体认知。
“伴随着‘健康中国2030’等政策实施之后,国家在相应的部门合作、工作机制以及配套政策等方面都做出了倾斜,给中医药市场带来了新的机会,因此整个中医药市场在全球经济低迷的情况下,仍然保持着较快的发展态势。”广药白云山副总经理张春波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不过,从企业角度来看,现阶段推广中医药“治未病”确实存在一些难点和障碍。张春波直言,“目前,中国绝大部分医疗机构仍是等待病人发病才来医院治疗,而不是对个体危险因素的早发现、早干预。所以,我国防治慢性病、“治未病”的网络体系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这对于整体的‘治未病’推广也是困难之一。”
德昌祥药业总经理罗战彪表示,“虽然群众对中医药的认可度、接受度不断提高,企业对于中医药‘治未病’政策落地也充满期待。但是,这两年出台的一些政策又对中医药发展有一定的限制,中药在临床使用领域地位大幅下降,尤其在医疗机构招标入院、临床限方、医保控费、药占比考核、辅助用药等方面。此外,全国中医院建设、中医科室投入、中医人才培养也面临投入不足、中医诊疗水平下滑的现状。”
多渠道服务“治未病”
即便如此,在业界看来,未来中医药在“治未病”领域一定会有长足的发展。罗战彪认为,“国内的中药企业应该不断提高产品的技术力、科技力和学术力,生产更多高品质的中药,通过多种渠道去服务广大患者,要坚信大健康离不开‘治未病’,‘治未病’绕不过中医药,只要是安全高效、有价值的中药就一定会有市场、有未来。”
对此,张春波建议,传统中成药制造企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工作着手:积极推动临床路径明确、疗效确切的药品进入市场,满足广大患者的需求;加强医保品种生产、运营、流通等产业链各环节的管理,确保产品质量;继续推动新产品的开发和老产品的二次开发及循征医学研究;积极拓展糖尿病、心脑血管、妇科、儿科等专科用药领域,发挥中医药优势,提高中医药产品的核心竞争力;积极打造中医药企业和产品品牌,以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消费者需求;采取多种方式和措施,继续做好终端工作,促进基层医疗机构医生、患者临床安全合理用药培训与再教育工作。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粤ICP备17121623号 国内统一刊号:CN44-0098 邮发代号:45-18 广告热线:020-37886663 订报热线:020-37886650
Copyright www.yyjj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