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出口逆袭进口 西药进出口360度大PK

发布时间:2019-04-10 15:46:12作者:荣嫡(中国医保商会)来源:医药经济报

2018年,在全球经济复苏放缓、外需增长动力不足、全球贸易摩擦加剧的背景下,国际医药市场处于低速增长期。

伴随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以及供给侧改革,我国医药领域新旧动能转换也处于加速之际,创新驱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外贸结构持续优化,质量效益稳步提升。在内生动力的强大支撑下,我国西药外贸整体仍呈现平稳向好的发展态势。

总分”PK

出口量价齐升,进口量增价减  

2018年,我国西药类产品进出口额达632.87亿美元,同比下降8.83%。其中,出口额为368.83亿美元,同比增长4.03%,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进口额为264.04亿美元,同比下降22.26%,对外贸易顺差为104.78亿美元。

具体分析,西药出口量价齐升,出口量同比增长2.41%,出口均价同比增长1.58%,出口额稳中求进;与之相对的,西药进口量增价减,进口量同比增长7.88%,进口均价下降27.93%。尽管进口均价大幅下跌拖累进口额出现负增长,但国内需求依旧旺盛,西药进口规模持续增长。进口均价的显著下跌主要得益于近期我国为了保障百姓用药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而采取了一系列降低药价的政策措施,如进口药品零关税、降低抗癌药进口环节增值税税负、加快对国内抗癌药、孤儿药等临床亟需用药加快审评审批、医保目录药品谈判、“4+7”带量采购等。在政策合力的影响下,进口药价终于显著降低,惠及民生。

三大类PK

原料药、制剂、生化药进出口变化  

出口 原料药结束普涨,制剂比重提升

2018年,我国西药类产品三大类别的出口格局未发生明显变化。原料药依旧是出口主力军,出口量为929.72万吨,同比增长3.75%,出口均价同比微跌0.53%,在此作用下出口额达300.48亿美元,同比增长3.2%,在西药出口占比高达81.47%。维生素类、氨基酸类、青霉素类、解热镇痛类、头孢菌素类等大宗原料药的出口增幅在上一年显著增长的基础上再次突破两位数。而其他抗感染类、激素类原料药则在经历前期大幅增长后出口规模出现明显萎缩,拖累出口额显著下跌。由此可见,原料药出口已基本结束了普涨行情,部分商品进入下行周期。

西药制剂出口规模同比下降5.22%,但出口均价同比大幅上涨25.17%,在此作用下,西药制剂出口额再创新高,达到41亿美元,同比增长18.64%,在西药出口占比达11.12%,较上一年度提高1.37个百分点。值得关注的是,越来越多的本土企业对欧美日等法规市场实现西药制剂规模化出口,且增长势头稳健,制剂国际化进程持续深化。

生化药出口量跌价升,但出口均价17.17%的同比增幅未能抵消出口量19.02%的同比降幅,出口额同比下降5.13%,达27.35亿美元,占西药出口比重的7.42%。其中,酶和辅酶类制品出口规模显著下跌,是拖累生化药出口负增长的主要因素。而生化药出口第一大品种肝素及其盐出口实现量价齐升,出口额同比大幅增长40.04%,达11.03亿美元。

进口 制剂占半壁江山,原料药需求增加

西药制剂仍为主要进口类别。我国进口的西药制剂主要是跨国药企的专利药和原研药,在很长一段时期,即使专利到期,由于一品双规的招标采购政策导致进口药的价格依旧维持高位,国产药也很难与之形成充分竞争。在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全面推进、近两年医保目录价格谈判、近期“4+7”带量采购等一系列政策合力下,2018年我国西药制剂进口均价终于大幅下跌,同比降幅达25.36%。与此同时,尽管国家对抗癌药、罕见病等临床亟需用药也出台了一系列进口鼓励政策,但受药品注册上市周期的限制、国产药加速进口替代和跨国药企主动调整在华销售策略的影响下,西药制剂进口规模并未大幅增长,增幅仅为1.75%。在此作用下,进口额达130.3亿美元,同比下降24.05%。

近年来,受环保压力和部分原料药垄断影响,原料药频繁出现断供或价格猛涨的问题,为此下游企业逐步寻求进口替代;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和越来越多的新药国内外上市申请也扩大了对高质量原料药的需求。2018年,我国原料药进口规模同比增长8.68%,但进口均价同比下跌9.06%,受此影响,进口额同比微降1.16%,达86.21亿美元,在西药进口占比32.65%。

在经历了近十年的高速增长后,2018年生化药进口额首现负增长,且在进口规模同比下降7.67%和进口均价大跌36.32%的双重拉动下,进口额同比大幅下降41.21%,仅为 47.53亿美元。其中,免疫制品、其他抗血清及其他血份、未列明的酶及酶制品的进口降幅明显。但人用疫苗、其他胰岛素及其盐等产品仍保持较高的进口增幅。 

区域PK

出口区域需求稳定,进口区域价格普降  

 出口  2018年,我国西药类产品六大洲的出口额均实现正增长。亚洲、欧洲和北美洲依旧是我国主要出口市场,出口额分别为161.36亿美元、103.34亿美元和53.97亿美元,累计占比高达86.4%,三大洲出口量、价均呈现小幅增长态势。新兴市场方面,对拉丁美洲和大洋洲的出口量、价亦均温和增长;对非洲尽管出口量同比增长9.52%,但出口均价同比下降8.28%。

从出口国别来看,2018年,我国西药类产品共出口到197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对前十大贸易伙伴出口了近六成西药类产品,除对荷兰出口额小幅下跌外,对其他前十大贸易伙伴全部实现正增长。

美国蝉联我国西药第一出口贸易伙伴。尽管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但美国对我国进口商品实施加征关税的清单并未涉及西药产品,对我国西药出口影响有限。2018年我国对美西药出口量平价升,出口数量同比微降0.1%,出口均价同比上涨7.21%,在此作用下,出口额同比增长7.1%,市场份额达13.8%。

印度尾随美国之后,依旧是我国西药第二大出口贸易伙伴,市场份额占12.99%,出口量价均基本保持了去年同期水平,出口额同比微增1.62%。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我国西药出口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对其出口额为124.91亿美元,同比增长1.1%,占全部市场份额的33.87%。其中,对菲律宾、波兰、斯洛文尼亚、沙特阿拉伯等主要市场出口额增幅超过10%。

 进口  在国内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刺激下,2018年,我国西药自六大洲的进口均价均呈现两位数负增长,但进口规模同比不尽相同。欧洲作为我国西药类产品最主要的进口来源地,进口额占比达66.32%,自欧洲进口总体呈现量平价跌的态势;亚洲为我国西药进口第二大来源市场,进口占比达16.92%,进口规模同比增长13.94%;北美洲作为第三大西药进口来源市场,进口占比达11.84%,进口量同比却出现15.16%的负增长;拉丁美洲、大洋洲和非洲尽管进口占比较低,但自该三大洲进口规模均显著增长。

2018年,我国共从99个国家和地区进口西药产品,但主要进口地仍集中于欧、美、日等制药发达国家。前十大进口贸易伙伴依次为德国、美国、法国、爱尔兰、意大利、日本、丹麦、瑞典、英国和瑞士,累计进口额占比达74.39%。其中,自德国、法国、爱尔兰、意大利和英国的进口呈现量升价减的态势;自丹麦和瑞士的进口则量减价升;自美国、日本和瑞士的进口量价双降。此外,自波多黎各、印度、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进口增幅显著,进口规模和进口额均呈现两位数增长。

企业PK

民企是出口主力,三资企业进口见长   

 出口  2018年,我国共有12872家企业经营西药类产品出口业务,较上一年又增加了378家。民营企业依旧占据西药类产品出口主力军的地位,占比达82%的民营企业出口了61%的西药产品,出口额同比增长7.79%。三资企业的表现亦较为突出,占比近13%的三资企业完成了27%的西药出口业绩。国有企业的活力继续减退,仅剩645家国有企业经营西药产品出口,较上一年减少34家,西药产品出口额同比下降1.91%。

 进口  我国从事西药进口业务的企业亦在逐年递增。2018年,企业家数较上一年增加了近百家,已达7655家。从企业性质上看,三资企业在西药进口领域优势明显,家数占比达42%的三资企业进口额占比高达67.01%;民营企业也表现出较强的发展活力,企业规模已达3971家,较上一年增加140家,进口额占比达20.61%,较上一年提高2.59个百分点;国有企业仅存436家,进口额占比12.34%。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