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四问国家基药目录更新

发布时间:2019-03-27 11:35:06作者:桂彪来源:医药经济报

近期,医保目录动态调整方案提出,医保目录和基药目录联动,优先考虑将基本药物纳入全国医保范畴,一时间“基药目录”再次成为热词。综合媒体报道和笔者收集到的信息,2018版基药目录执行一年来尚存在一些问题,未来目录更新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如何兼顾地区差异


基本用药,顾名思义,就是满足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需要。中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巨大,疾病构成或老年化程度(医药消费一大群体)存在较大差异,经济发展差异性也很大,如少数民族地区和北上广等超大城市基药目录相同就无法统一操作。

建议: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有数据。目前,我国已经建立城市职工医保、城乡医保和农村新农合医保。现代IT技术实现了医保参与者人手一卡、联网统一,这些数据库,国家还没有很好地开发利用,其中可能涉及保密和数据安全问题,但国家层面可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有效、安全地利用这些数据,掌握各地疾病差异性调研和老百姓看病就医用药的基本参数。

如何评估辅助用药和中药


在中药和西药评估系统完全不对称的情况下,目前饱受争议的所谓临床辅助用药和中药(含中成药)的评估如何开展?

建议:中国人口基数大,常见病、多发病的患者数量也是巨大的样本,我国对这些疾病的治疗有巨大的研究样本潜力,真实世界研究在我国大有可为。如阿司匹林和二甲双胍这些老药,上市甚至专利过期已达几十年,但国外研究依然风起云涌,临床研究新数据层出不穷。这些药物研究的新进展并未有中国人群的数据,非常可惜。笔者建议,成立相关基金,进行常见病、多发病常用药的药物经济学研究,这些数据对医保合理用药、安全用药具有里程碑意义。

业内普遍认为,辅助用药循证证据不足,浪费医药资源,但辅助用药的界限在哪里?这些药之所以被认为是临床辅助用药,就是因为缺乏用药数据,回顾性研究说服力小,前瞻性研究耗资巨大,真实世界研究就能解决辅助用药的定义问题。目前,中药的循证证据套用西药的方法也会走进死胡同,同样需要用真实世界研究来解决祖国传统医药的“证据”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医疗科研成果产出高度集中在三甲医院,众多基层缺少资金、缺少人才、没有科研题目,能不能让基层医院医生参与真实世界的大数据研究?“顶层(三甲医院)设计,基层(基层医院)参与”完全做得到。从另一个意义来说,这可以真正带动基层医院医疗水平。

我国大城市大医院门庭若市,基层医院门可罗雀,为什么?就是因为基层医院缺少主动学习的动力和主动继续研究的能力,分级诊疗推动效果不如意也和基层医院医生科研能力相关。总之,没有数据基础上的增补是没有说服力的。


如何遴选评审专家


选择什么样的专家长期、有效地评估或更新基药目录?

建议:现代医学分工越来越细,各学科的专家对专业的研究也越来越精细。比如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涉及女性内分泌学、老年妇科医学和肿瘤学,内科专家不可能涉及如此精细的深度。以往的评审专家基本没有基层医院医生,这些医生临床处方基药最多,却没有发言权。所以,笔者建议基药评审专家遴选考虑深度和广度两个维度,既要有大医院专家,也要有基层医院专家。


如何建产供销风向标


如何通过基药评审,让企业有动力生产临床真正需要的产品,有能力研发更安全、有效的临床用药?

建议: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可以淘汰一批产能低、难以保障质量的小药厂,而基药甄选可为药企或行业提供长期的政策导向。据媒体报道,今后评审与以往不同的关键两点是:其一,调整目录的主管单位是国家医保局;其二,将明确医保目录结构。企业可围绕医保目录“结构”来生产或研发新药。

笔者认为,“结构”将涉及用药品种构成或配套,用药经济性,向多发病、常见病倾斜,纳入肿瘤等大病用药。对企业而言,这个“结构”就是临床使用量和价格挂钩,“结构构成导向”的另一方面是砍去流通领域的中间环节,未来通过市场经济导向,引导鼓励专职生产基药品种的企业(类似国外的仿制药生产)向新药研发生产企业(国际制药巨头)靠拢,甚至赶超。

全国人大记者招待会上透露,今年要把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的门诊用药纳入医保,报销50%,同时降低大病保险起付线,提升大病保险报销标准。这就为基药“结构”构成指明了方向,即常见病、多发病药物,有效、安全的药物,价格低廉的药物,但要真正落到实处,还需要大数据作为关键保障。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