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纯资本运作”完败记

发布时间:2019-03-23 18:39:04作者:王进来源:医药经济报

“纯资本运作”完败记


医药企业做大做强,离不开创新,也离不开并购。凡是进入世界前20位的跨国药企,都有自己的创新研发平台和团队,也有专做并购的BD团队和投资部门。那么这二者之间,究竟哪个更重要?二者的比例和资源怎么匹配比较稳妥或更受资本界欢迎呢?

业内曾对这两种不同发展模式的典型代表进行比较和讨论。一种是偏重创新研发的模式,其代表企业和代表人是基因泰克及其CEO Arrt Levinson。另一种是以并购为主、看空研发的代表企业和代表人是Valeant药业及其前CEO Micheal Pearson。

“买买买”轰然倒塌

Valeant药业前CEO Micheal Pearson曾是麦肯锡公司的合伙人,他接管Valeant后,把主要精力和资源用于买公司和买产品。而他偏爱的产品,有不少是只有几千万或2亿美元以下规模的小产品。他认为这类产品的好处是,大药厂不会感兴趣,可以相对低价买入,然后按特色药加价卖。他的策略是偏重“买”和“营销”,不必做太多创新研发,因为他认为创新研发是低效低回报的事,对股价和股东帮助不大。所以在他的领导下,Valeant公司耗资好几百亿美元不断进行并购,从几千万、几亿美元,到十几亿、几十亿美元,没几年就买了十几家公司、好多新老产品。从表面看,这家公司的股票和业绩短期内迅速增长,几年之内公司股票和市值翻了好几倍,一度被部分基金经理和分析师看好。

但好景不长,该企业明显缺乏后劲,而且负债好几百亿美元。要靠合并报表、药品提价、猛砍研发来提升业绩和效益。没过几年,公司业绩就大幅下滑,CEO被迫辞职,还要接受美国国会及司法部门调查。股价和市值一度蒸发近90%。因负债太高,公司几乎要倒闭清盘。

反观生物科技领军企业基因泰克,在创新研发上投入很大、布局很广,主要是肿瘤和生物领域,还有诊断和基因检测等。虽然公司也做不少开放式创新合作,也做不少并购,但自主研发还是业内霸主,舍得投资。基因泰克CEO因此得到业内的尊敬和资本界普遍看好。就连被罗氏控股、后来再度IPO到最终被罗氏全资收购,东家罗氏仍然希望保留基因泰克企业原有的创新氛围和文化。其后基因泰克仍然有很好的研发效率和产出,多次被业内评为最具创新活力和最受人尊敬的企业。

“创新力”才是硬价值  

这两家企业后面所发生的事也很有趣。

Valeant药业已改名为Bausch健康公司,主要想摆脱恶意涨价被国会调查的丑闻和坏名声。这是Valeant公司在18年内二度改名。前一次发生在2010年,公司前身Biovail收购Valeat,前者正被调查处罚,干脆用了被买公司的名字。现在又换名,启用它曾花好几十亿美元购买的博士伦公司的名字。笔者查了最新股价和市值,该公司的股价为23.34美元,市值仅为81.87亿美元,与2015年风头正旺之时股价270美元、市值800多亿美元完全不可同比。公司换了CEO,也换了名字和商业模式及主业,是否能改变公司的命运和发展势头,我们拭目以待。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仅仅靠过去那种投机取巧、不练内功、不注重创新的经营理念,最多只能做一家销售和服务公司,不可能做到行业领军企业。

而基因泰克公司因为创新做得好,企业股价坚挺,被罗氏高价全资收购。CEO离开罗氏后,又创办了研究开发长寿相关产品的新公司,继续活跃在生物科技产业,仍然受到业内尊重。

而Valeant药业的前CEO黯然离场,留下极坏声誉,还赔上许多资金和股票。他背后的对冲基金大佬Bill Actman看好这种并购模式,重仓持股,还不断追加,或许赔了其40亿美元投资中的大半。最后Bill Actman不得不向基金的LP们道歉,也导致不少投资人不再相信和追随他。教训极为深刻惨痛。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