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医药产业把握“两会时间”

发布时间:2019-03-06 16:05:32作者:张建忠(上海医药战略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来源:医药经济报

中国医药产业是一个高度依赖政策的行业,与医疗医保改革息息相关。自主管部门2015年7月发布《关于开展药物临床试验数据自查核查工作的公告》和国务院于2015年8月印发《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以来,医药产业走上新一轮高质量发展之路。比较有代表性的政策措施包括药品临床试验数据核查、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两票制”、MAH、化学药注册新分类标准实施、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限抗、制定辅助用药目录、分级诊疗、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国家组织集中采购等。

每年“两会”上,来自医药产业的议案提案不少,作为政策实施后都大大促进了中国医药产业的发展。今年全国“两会”正在热烈召开之中,作为医药行业的一员,就笔者所处的领域对产业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三大关键支持


一是继续加强对医药制剂和原料药中的关键技术、关键材料和关键设备的支持,继续加大对医药创新基础研究的支持。

自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设立以来,极大推进了国内新药的临床和上市,但目前高端制剂的关键技术和关键辅料往往还是进口的,我国要成为医药强国,医药产品的关键技术、关键材料和关键设备必不能受制于人,要进行培育,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和医药产业生态圈。同时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为源头创新创造条件。要学习全球最前沿的技术和研究成果,与国外合作创新。


短缺药预警监测不放松


二是加强全国短缺药品供应保障预警监测。一些疗效确切、临床所需的经典老药缺货,主要原因来自原料药停产或涨价带来供应紧张、成本销售价格倒挂、生产厂家相对少。近两年来环保监管趋严,很多原料药厂和医药中间体生产厂家已停产或搬迁,主管部门需要支持建设高标准的原料药园区,为高端原料药发展提供产地。并加大投入建设“三废”的集中处理。对于经典药品,要给予价格逐步小幅滚动提高的机制。生产厂家相对少甚至独家品种一有质量或者生产问题出现的话,就容易断供。对于这类品种在小幅多次提升价格后,出台政策鼓励仿制药厂家申报,最好维持在3~5家生产企业,通过市场适当竞争,保证药品的供应和适当的价格。


留住“高精尖”


任何产业发展最终都落实到人才。目前医药产业的国内技术紧随欧美,日新月异,但创新药和技术的突破需要致病机理、作用靶标和机理等基础和应用研究,我国很多时候还是在做跟随式研发,缺少引进性的创新。笔者多次在相关医药座谈会上听到,本土药企与外企合作以及聘用的跨国人才多了起来,但外国人才在国内经常碰到住房、子女就读、医疗等方面的问题。

笔者认为,中国企业要创造更多条件,让高精尖人才安置在国内或适合的地方,创造创新发展高地,容纳“高精尖”,还要把更多的配套政策做实做细。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