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3-04 11:32:12作者:曼哈顿资本创始合伙人 王进来源:医药经济报
上篇笔者介绍了国外非传统VC风险投资机构及投资人在投资生物医药产业和公司的成功案例(详见2月4日本版),这一期,我们不妨来看看国内是否有这样的趋势和案例。
投资生物医药产业系列之二
在改革开放近40年和资本市场开盘以来,生物医药产业最初是许多投资机构和基金敬而远之的领域,原因是这个行业门槛太高、投资周期长、风险大、所需资金也很大。但过去20年中,尤其是最近5年,投资生物医药的资金越来越多,主要原因包括:
一是中国越来越注重创新;
二是真正原创的项目和公司不断涌现;
三是监管部门加快了对创新产品的注册审批工作,临床试验等技术标准逐渐与国际接轨;
四是投资者心态改变,愿意投有风险有潜力的好项目和公司;
五是香港地区和内地科创板的开辟,让投资者更加有信心在这个领域博机会。
那么,中国有哪些投资机构和投资人愿意投不盈利和高风险的生物医药项目? 有哪些成功案例和教训可学习借鉴?
根据公开报道和不完全统计, 中国非专业或非典型生物科技产业投资和风险投资,大致有以下几类——
1.非生物医药的产业资本或基金,试图寻求多元化投资。2.地产商、矿业主、商贸大佬。3.政府引导基金,二级市场“大牌”。4.高净值家族。5.亲朋好友、3F或非生物医药专业的天使投资人。6.上市公司老总、高管或连续创业者。
上述投资机构和投资人少则投资几百万元,多则投资好几千万元甚至上亿元人民币,分别投资于新药研发、诊断试剂、医疗器械、疫苗以及可穿戴、大数据、互联网医疗。
这些资本的介入在早期特别关键,因为公司初创期不确定性很大,必须要有这些风险资本承担早期投入的费用。只有取得初步成果,才有可能获得后面更多资金的支持。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早期投资不管是否专业,能出钱,就是有胆略和情怀。在中国做成的几家生物技术公司包括几家上市公司,前期都有非专业的风险投资的背影和强有力的支撑。
下期将介绍国内两大案例。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粤ICP备17121623号 国内统一刊号:CN44-0098 邮发代号:45-18 广告热线:020-37886663 订报热线:020-37886650
Copyright www.yyjj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